民俗视域下的刘禹锡诗歌研究摘要刘禹锡为人称道的诗作大多产生于他的贬谪时期,而久贬巴楚地区使他对当地民风民俗的体察感受颇深,因为擅长描摹乡俗民俗,所以其殊异的风俗在他的诗作中也多有反映,尤其是对生产劳动、诗酒歌舞、宗教节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细致描述,深刻的体现了其诗歌的民俗价值。刘禹锡笔下之所以如此广泛反映民俗生活,乃在于他关心民生疾苦、注重土风民俗和拥有坚定的信念、豁达的心态以及受南方采风传统的影响。关键词:刘禹锡;贬谪;巴楚;民风民俗AbstractLiuYuxiisknownforhispoemsaremostlyproducedinrelegationtimes,butlongbanishedtoBachuareatomakethelogicalfolkcustomstoobservehisdeepfellings,becausegoodatdepictingtheruralfolkcustoms,sothedifferentcustomsinhispoetryalsoreflected,especiallyforadetaileddescriptionoftheproductivelabor,religiousdance,poetryandwinefestivals,interpersonalaspects,embodiesthevalueoffolkpoetry.UnderthepenofLiuYuxiissowidelyreflectedinfolklife,butheisaffectingpeople’slivelihoodsufferingsandpayattentiontofolkcustomandhavefirmfaith,openmindandsoutherntraditionalfolksongs.Keywords:LiuYuxi;banished;Bachu;folkcustom一、刘禹锡及诗歌创作刘禹锡是仕途坎坷、走过人生艰辛路程的贬滴诗人。曾满怀热情的参加政治革新,但他的命运却因“永贞革新”运动的失败而发生重大转折。从一个政治家被一贬再贬,而这些经验锤练了他坚定和不气馁的性格,他了解社会的积极态度,以及社会与历史的融合,对他的诗歌创作,中唐乃至世界的诗歌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一)刘禹锡的生平与诗歌创作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是一位较出色的诗人在中唐,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唐大历七年生,在会昌二年死。一生多在谪守生活中度过,先后被贬至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特别是永贞革新的重大,影响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在革新运动时期,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是主要现状。面对国家,一个家庭挺身而出,以“一个有远见的人,反宦官,外军”为目标,倡导政治改革,消除苦难。”在永贞元年,德宗死后,顺宗李涌登位,改元永贞。在这一点上,李涌受王叔文、的影响,励志革新。王叔文尤看重刘禹锡,刘禹锡的确也希望能有所作为,踌躇满志,为改革出谋划策。革新运动明显起了积极作用,这个时候的刘禹锡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了信心,随即写下《春日退朝》,通过描绘新雨后的明媚阳光和充满瑞气的宫殿,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愉快。正当革新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宦官与藩镇势力内外勾结逼迫顺宗让位,拥立宪宗李纯即位,运动仅仅维持了一百四十六天以失败告终,此后,革新运动的成员或遭杀或遭贬,刘禹锡就是其中一个,被贬之后在会昌二年离世,年七十二岁。永贞革新失败后,他过着长达二十多年的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活,可是,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击垮他的满腔抱负,相反,在逆境中他积极的进行诗歌创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朗州,写了好多寓言诗如《聚蚊谣》《有獭吟》《飞鸢操》等诗,均是对心中怨气的发泄,对宦官进行讽刺和揭露,表达了的极端的仇恨和鄙夷的感觉;如《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的是他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具有一种乐天奋发的精神;而《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是他回顾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表明了他不打算退缩而是重振精神。如《金陵五题》《西塞山怀古》《浪淘沙词》《竹枝词》等均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还写了《学阮公体三首》《偶作二首》《秋词二首》《白鹭儿》表达情感,态度积极、乐观。乐天和梦得晚年创作了大量的唱和诗,梦得博得“诗豪”之称。(二)刘禹锡诗歌研究现状近年来,在对刘禹锡和他的文学创作的研究有很大的成就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和学术论文。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1]和陶敏、陶红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2]是研究刘禹锡和学习古文字的必要。1、通过传著,卞孝萱先生的《刘禹锡年谱》[3]《刘禹锡丛考》[4]《刘禹锡评传》[5]《刘禹锡研究》[6]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分析比较全面;萧瑞峰先生的《刘禹锡诗论》[7]是对刘禹锡诗歌的全面调查,系统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吴汝煜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