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视域下的王建诗歌研究摘要王建广为人知的诗作多创作于其从军和为官时期,诗人曾亲身经历战乱,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了解真实且细致因而创作出了许多客观反映战事残酷,人民生活艰辛的民俗诗,也记录了许多当时的民风民情,尤其是在岁时节日物质生产、信仰和宫廷游戏娱乐等方面有较为细致的描写王建诗歌之所以如此广泛的反映当时社会的民风民俗,与其一生贫苦下潦的生活经历以及关心民众疾苦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关键词:王建;诗歌;唐代;民俗AbstractWangJian’spoemswhichwidelyknowntopersoniscreatedinhisarmyandofficialperiod.WangJianhaveexperiencedthewarandunderstandtherealityofsociallifedetailedandreal.Becauseofit,hewritelotsoffolkpoetrywhichreflectedthecrueltyofthewarandthehardshipofpeople’slife,alsorecordedmanyfolkcustoms.Ithaveadetaileddescriptionespeciallyinfestivals,materialproduction,beliefsandcourtentertainments.Hispoetryreflectedthefolkcustomssowidelyisinseparablewithhissocialresponsibilityandexperiencesofpoorlife.Keywords:WangJian;poetry;TangDynasty;folkcustom一、绪论王建是中唐时期对民俗民生关注较多的一位诗人,他目睹了唐王朝的衰败,也深入接触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也记录了中唐时丰富的民俗事象与民俗活动,既为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为人称道的诗作。而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中,诗歌风格与内容侧重都有所不同这就为我们研究他的生平与人生经历提供了必要。(一)王建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概况王建,中唐诗人,字仲初,颍川人。曾从军一段时日,约四十六岁开始进入仕途,曾担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为陕州司马,故世人称之为“王司马”。六十多岁成为光州刺史。王建的生平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为游学隐居时期(34岁以前)年少气盛,创作的主要是畅怀抒志诗;中期从军佐幕(35岁至48岁)期间亲身经历了战事的残酷,创作了大量乐府诗,表达内心厌战情绪及对征士的同情。彼时王建与张籍交往甚密,乐府诗二人齐名,世人称之为“张王乐府”;后期为为官闲居时期(48岁以后),创作了许多宫词酬赠诗,其中有不少描写宫廷中的消遣娱乐生活,记录了当时的民俗活动及人们的民俗心理。(二)研究现状王建是中唐时期不可忽视的一位诗人,其诗流传下来的大概五百三十余首。目前,学界对于王建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宫词和乐府诗上,部分兼顾其他,对宫词的研究主要是倾向于对内容的研究,包括对王建宫词中优秀内容的单独研究以及在唐代宫词大视野下将王建宫词作为个体的研究。严羽《沧浪诗话》中对王建乐府也极为推崇:“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1]可以看出,严羽认为王建的乐府诗在艺术风格上是别有一番风姿的。对王建乐府诗的研究,有些是单独研究王建的宫词,更多则是倾向于“张王乐府”的整体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民俗学视域下的王建诗歌的研究”,是对王建的诗歌中反映民俗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考察,以彰显其诗歌对于民俗学的价值。近年来有关王建的研究,大多倾向于研究其宫词以及张王二人的乐府诗成就及影响,缺乏对其诗中广泛反映民生疾苦部分的具体研究,本文将从王建诗中体现民俗的角度研究王建诗歌中对于民俗学的反映并探析王建诗歌与民俗学的关系。二、王建诗歌对民俗文化的反映民族心理是民族生活文化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作为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的语言文学自然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17]而诗歌作为诗人对于其所处的当下社会现实与文化生活的直观反映,与丰富的民俗事象之间的关系自然也是极其紧密的。纵观诗人王建的一生,可以说是沉沦下僚,生活也较为清贫的。也正是这样真实落魄的生活,使他能够更深入地接触到社会底层,看到社会现实,了解百姓的种种疾苦,从而创作出大量广泛反映民生民俗的优秀诗歌。(一)岁时节日民俗“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渐渐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2](P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