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论析[摘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独立的机构、人员、课程予以保证的单独系统,不太关心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况。结合现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以人为本,结合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和在人的相互交往中,结合时代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指以人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化”是一种过程,一种趋势,一种发展。生活化与抽象化相对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的实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关注人、服务人、发展人。本文试图在思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一、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实际“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度泛政治化,一度目标过高,内容太空,方法单一,效果不好。”[1]事实告诉我们,不论是理想信念教育也好,还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也好,仅仅传授知识和在政治上提出要求是不行的。还应重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因素的培养。也就是说,要密切联系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不仅要重视日常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应重视非日常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重视在日常生活世界开发非智力因素,没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育,便不可能达到由知到行的转化,更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为,恰恰是日常生活世界的心理活动、恋爱婚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个人发展、文化娱乐等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泛政治化的误区在于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生活世界的随意性、经验性、常识性、自由性、情感性、直接性、反复性、零碎性、松散性、多重性。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盛行假、大、空,败坏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声誉,丢掉我党优良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使人们怀疑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进而对思想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政治教育产生“抗体”,不再相信思想政治教育。泛政治化的实质是以虚假的说教,对政治信念的背叛,而不是真正对政治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现实性,必须走出泛政治化的误区,把教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发掘丰富的教育资源。(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发挥人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和客体有明确的定位,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受教育者的客体地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教育的等级关系明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截然分离,教育者的地位具有神圣性,其意志具有不可违背性,受教育者处于被动、依附地位,其主体性受到压抑。主体性的缺失在教育方法上的表现是,教育手段的灌输式、教训式和训诫式。在教育过程中表现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它的实质是,忽略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中开展的,不懂得没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不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教育者引导、帮助、促进下,受教育者能动地改造主观世界,使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获得发展的活动。也就是说,不明白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两者之间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即主体间的关系。(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在不和谐结合现实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和谐的特点。和谐的立足点是对人生存危机的化解,是努力解决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诸多矛盾的对立和冲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冲突是物质生产活动中矛盾的反映,只有在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中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往往丢失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性。和谐性的丢失在非日常生活世界,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顾此失彼,丧失协调性,不能内生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世界,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虚置,无视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原发性本真诉求,无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本身的需要,看不见在日常生活世界里,有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不能利用好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