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中地域歧视的经济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提要】近年来,就业中地域歧视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从全国就业形势,公众对河南人存在的“刻板印象”以及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了地域歧视得以存在的原因,并顺势给出了这种歧视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提供了应对的建议。【关键字】就业地域歧视刻板印象信息不对称一前言就业歧视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命题,长期以来各种歧视都受到过国内外研究着的关注。在我国,传统上我国经济研究者除了就整体就业歧视进行研究,还对包括户籍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疾病歧视、学历歧视、容貌歧视等都有研究。近几年,农民工问题备受关注,农民工歧视也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分析》张慧,上海经济研究,05年第十期;《对当前农民工歧视行为的分析》,赵耀,经济管理与研究,06年4期)。但是我国在地域歧视方面研究成果很少,本文笔者针对近来存在的就业中的地域歧视现象作出分析。因为无论是河南人、四川人,还是东北人等,他们在就业中受到歧视,其性质和本质是一样,今故只以河南省为例。在正式分析之前对就业歧视以及地域歧视做一界定是有必要的。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对歧视的定义是当收入的差距的产生仅仅是由于不相关的个人特征,如种族、性别、性倾向、或宗教等原因时,我们称之为歧视【1】。罗伯特·G·伊兰伯格和罗伯特·S·斯密斯在他们的著名的劳动经济学教材中这样定义就业歧视:当雇主针对既定的生产率特征支付的价格因劳动者所属的人口群体不同表现系统性差别时,我们据可以认为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歧视。【2】而1958年由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公约)中“就业歧视”是指“根据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观点、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其结果是剥夺或损害在就业或职业上的机会或待遇上的平等”。萨缪尔森和国际劳工组织分别从歧视产生的原因、表现和结果上定义了歧视;罗伯特·G·伊兰伯格和罗伯特·S·斯密斯是从受歧视者所属的人群定义了歧视,这样综合三者,就业歧视可以简述为雇主以不相关因素把具有同等生产效率的雇员划分为不同的人群并对他们区别对待。那么,就业中的地域歧视不过是地域作为不相关因素的就业歧视的具体表现。二地域歧视产生的原因(一)全国就业形势严重向买方市场倾斜的大环境。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已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从总体劳动力供给,劳动力结构的正面数字显示,还是从因就业问题而产生的现象以及政府部分陆续出台的各种促进就业的政策,都显示出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和我国经济解决就业问题的相对乏力。据预测在2001-2010年我国每年包括新增就业人数、农转非人口、下岗人口总计1950万人等待就业岗位【3】,加上近几年毕业大学生人数激增以及我国经济对就业的弹性递减更加剧了就业的压力。作者信息:王向,吉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前卫南区南苑二舍451寝;E-mail:shiyigekeren@email.jlu.edu.cn;Tel:0431-85163282在经济结构方面,我国经济转型正处于关键时期,不管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新兴产业的引进,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都改变着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需求结构,结构性失业人口增多。此外,从侧面也能看出问题的严重性。比如就业培训学校、认证考试异常火暴;就业促进法得到讨论并成就草案;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金融上的支持;就业促进工程的设立等等。劳动力买方市场形成,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主在招聘谈判中具有明显优势:就业者为争抢职位竞争激烈,雇主则对雇员任意挑选,这种优势是雇主施行就业歧视的大背景。(二)公众对河南人的敌视。公众对河南人的歧视,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交易、就业等经济活动中,都是包括造假、无赖、失信等丑化河南人的概念集。对河南人歧视由来已久,由于河南人口众多,近代以降迫于饥荒、战乱,河南流民遍布各地,但是异地河南人从来没有很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圈子,遭到区别对待,这是历史根据。改革开放以后,地区、城乡经济发展日益失衡,人口大量流动,河南人口最多,外出务工人员也最多,所以做坏事的概率也就越大,这是现实基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