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文化意蕴论摘要林黛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具时代特色的人物。作为封建社会时期的女性,她多愁善感,孤高自许,坦率真诚,自尊而又自卑。虽然具有追求爱情自由、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意识,但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和人格意识,最终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其一生的遭遇及最后的结局都让人十分怜惜。关键字:林黛玉;生命历程;性格心理;人生追求林黛玉文化意蕴论一、林黛玉的生命历程前世——绛珠还泪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运用众多的意象来刻画作为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其中既有如湘妃、西施等的人文意象,又有如斑竹、芙蓉花等的自然意象,通过这些意象来隐喻林黛玉的相貌、性格、以及命运,但更巧妙的是曹雪芹还以绛珠仙草为意象为林黛玉的前世设计了一个“绛珠还泪”的神话故事:这林黛玉原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当时赤瑕宫的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浇灌它,日复一日,再加之雨露的滋养,绛珠草最终脱去了草木之身,幻化为人形,游离于离恨天外。绛珠仙草整天一心想报灌溉之恩,时正逢神瑛侍者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草便下世以眼泪回报灌溉之恩,最后泪尽而亡,魂归离恨天,进入太虚幻境。在这个美丽的神话中,“绛珠仙草”这个意象耐人寻味,脂砚斋曾明确的提出“绛珠”是“血泪”之意,这与曹雪芹的“绛珠还泪”正好符合。曹雪芹大概也是因为林黛玉的形象和历代中国文人对“草”所赋予的精神气质之间有共同的文化内涵,才选用了“绛珠仙草”这一意象。首先,林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便是绛珠草“只见微风动处,那青草已摇摆不休”、“其妖媚之态,不禁心动神怡,魂消魄散”的幻化。其次,林黛玉从小聪明出众,在大观园中与众姐妹创办诗社,为多处景物命名,教香菱学诗,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女子。这与我国古代传统中认为草是极其奇妙灵异之物是想通的。除此之外,草也常常用以寄寓离别、相思之意。林黛玉在得知贾宝玉和薛宝钗在一起后,口吐鲜血,焚烧了题诗的旧帕和诗稿,彻底的离开了贾宝玉,魂归了离恨天。林黛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因爱生恨的焚烧了贾宝玉的诗稿,身边有众多人的陪伴,她唯独在口中说着“宝玉,宝玉,你好……”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她对贾宝玉未坚持彼此的爱情想恨又恨不起来的无奈和对贾宝玉的相思不舍之情。这与古代文人笔下草所孕育的情感文化也是相照应的。曹雪芹通过“绛珠仙草”这一意象将林黛玉的相貌、气质身世命运表现的更生动饱满,林黛玉就是“绛珠仙草”的化身,其形象在绛珠仙草意象的表现下更入木三分。今生——寄人篱下林黛玉本是侯门望族出身,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从小就让她读书习字,像教养儿子一般教养她。在林黛玉很小的时候,母亲贾氏因病去世,外祖母贾母念及林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便将其接入贾府来照料,没几年,父亲林如海寄来书信称身染重疾,便将林黛玉接回去,林黛玉回去没多久父亲便病逝,黛玉便再次来到贾府,从此就彻底的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林黛玉在自己家中是掌上明珠,有父母疼爱,有老师教学进入贾府以后,虽然贾母对她百般疼爱,但终归不如自己家自在,尤其是父亲去世后,彻底入住贾府,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更加强烈。父亲生前在贾府居住一段时间还可以回家去,父亲去世后常住贾府,再也不像先前在家那般无所拘束,而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有喜悦无人分享,有委屈无处诉说,处处感觉自己是个多余人,时时生怕别人取笑自己。即使表面上经常与众姐妹们吟诗作乐,但诗中也往往蕴含着自己的情绪,看到落花便联想的人生的短暂易逝,听到别人提及自己的家乡便簌簌落泪,正是这种寄人篱下无所依傍的境遇塑造了林黛玉这一复杂的形象。归宿——太虚幻境我们知道,绛珠仙子本来就是为了还泪而来,因此,林黛玉泪尽而亡也就回归了太虚幻境。林黛玉与贾宝玉从小一起长大,对彼此都十分了解,林黛玉欣赏贾宝玉的淡泊名利,不追求功名利禄,贾宝玉喜欢林黛玉是因为林黛玉从来不说那些“仕途经济”、“为官做宦”的混账话,二人在反对封建仕途的基础上互生情愫,坠入爱河。但由于林黛玉孤高自许,不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