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牡丹亭》的梦幻意识摘要《牡丹亭》的故事,明托南宋,实则写的是明代。明代是“情”与“理”激烈冲突的年代,政治黑暗,反理学思潮兴起,汤显祖在《牡丹亭》中通过“梦幻”来解决这一矛盾冲突,并且体现其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同时架起戏剧结构,将故事中的悲与喜巧妙统一,有了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通过描述超越生死的真挚感情以及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梦境,并且成功描写了这一梦境实现的特殊空间——花园,借以贬斥和讽刺封建的道德规范以及思想,体现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传统礼教的抗争,反映了明代中晚期多数被压迫妇女的愿望,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文章表达了团团离奇的幻想,拥有厚重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刻广泛巨大的影响。关键词:牡丹亭;情理冲突;礼教束缚;梦幻意识;引言汤显祖广为人知的四部戏剧《邯郸记》《紫钗记》《牡丹亭》和《南柯记》被称为"临川四梦",从中可以看出,在汤显祖的作品中,梦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其实,这四部作品之所以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绝大部分原因是其巧妙地思维和对梦境奇幻的描写手法。比如《牡丹亭》中杜丽娘一生当中所历经的三种一般人所经历不到的境界,最开始在现实,后来到了梦幻,又到了幽冥,最终又回到现实,生而复死,又死而复生,全剧从开头到发展到结局,都是通过“梦来”将剧情联系起来,具有架构全文的作用。"汤显祖把梦境当作线索贯穿全剧的思想,是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表达方法。一.汤显祖的生平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1、1汤显祖的生平经历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他,祖辈们都是秀才,且度精通戏曲与歌艺,从小家庭氛围自由宽松,此外,他的两位师友——徐良傅和罗汝芳,都是明代卓越的进步思想家,对于汤显祖思想和眼界的开阔,追求自由的心灵的塑造都起了重要作用。汤显祖本人从小就很聪明,刻苦学习,"除了诗词古文以外,还精通各种歌赋、乐府诗集;熟读诸子百家,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在兵法、自然地理、医药等领域都颇有研究。[1]除了爱读并非圣贤的著作,还喜欢广交“义气”之士,通过各种途径,锻炼了正自己正直的优良品质、还有不人云亦云的美好品德。在汤显祖还年少的时候,由于不愿意答应张居正的要求,陷害的他落榜两次,后来在张居正去世的次年,也就是汤显祖34岁的时候才考中了进士。这艰难的一路让汤显祖深刻的感到了科举制存在的腐败问题,怀着及其矛盾的心情汤显祖步入官场,但是他还是不愿意配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得不到提拔也就只能得到一个没有权利的官职.为官这几年,与当时社会上思想进步的东林党人例如邹元标、顾宪成等交往密切。汤显祖这一生经历了三个时代分别为嘉靖、隆庆、万历,这个已经存在了两百多年的明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千疮百孔,腐败丛生。明世宗喜好歌舞神明丹术,明神宗嗜酒好色爱财。朝廷官员的权力之争,边关外敌侵入,南方的倭寇北方的俺落。那个时段的明朝可谓是岌岌可危.到了万历十六年,南京因为连年的荒灾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民不聊生,汤显祖看到了到地方救灾朝中的官员接受当地官员的贿赂还能稳稳地升官的现实实在受不了,便上奏弹劾朝臣。他向朝廷上书的《论辅臣科臣疏》使得朝廷为之震惊,汤显祖也因此被贬为了广东徐闻县典史。任职期满后,又被调往浙江遂昌知县。任职的时候,汤显祖正直廉洁,体恤民情,设立书院,亲自上山下乡,为百姓平反冤假错案受到了百姓的拥戴,还在过年的时候放囚犯和家人相聚。这些成果的改革和发展让汤显祖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一点明王朝的千疮百孔,可是事与愿违。虽然成绩不错,百姓喜欢,但是汤显祖还是受到了上级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甚至迫害。如此阴暗的官场潜规则让汤显祖失去了实现政治抱负的信心,同时也使他心系天下的大爱精神破灭。到了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告老还乡,毅然决然的回到了老家临川玉茗堂寓所。充满艰难现场的官场生涯让汤显祖对现实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体会。虽然政治理想破灭了但是汤显祖开辟了人生新的区域,成为了一名戏剧家。脱离了官场的潜规则,汤显祖积极的投入到了戏剧的创作过程中。就用了一年的时间,汤显祖就完成了被后世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