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案张玲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三种植树问题的规律。2、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种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卡【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感知“间隔”(一)谈话引“间隔”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数学知识,比如我们这双灵巧的手。在这只手中,你发现了数字几?(5)张老师还发现了数字4,你找到了吗?(4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二)生活中找“间隔”1、学生举例在我们身边你看见过间隔吗?生举例2、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间隔,学生交流师补充:我们班同学真能观察,掌声送给你们。有节奏地拍手,问:你们又发现了什么?(两次拍手之间也有间隔)演示拍手,问间隔数为几?(三)揭题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我们都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你准备好了吗?二、自主探究,构建模型(一)两端都种1、解读信息。看大屏幕,你获取了什么信息?“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引出“间隔长”,板书)“两端”是什么意思?(起点与终点)找一找笔的两端2、学生猜想。种多少棵?3、生尝试验证。现在出现了不同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可以种几棵呢?我们不妨来试着种一种。(1)师演示:用一条线段表示小路,先在一端种一棵,隔5米,种一棵,隔5米,种一棵,为了表示得更简约,我们还可以用点来表示树,这样,一直种到500米,数一数一共有几棵,就可以了是吗?(是)师生一起种,现在种到几米了?这么长时间了还只种到45米,同学们,你有什么感觉?(太费时,麻烦)有什么好办法?(2)化繁为简。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例如500米太长,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用小的数据来代替。想不想试试?你想用什么数据来代替?(生答)就用你喜欢的数据来试一试。(3)生画图探寻规律实验纸:我选的全长()米,间隔长()米。间隔数是(),棵树是()学生画图,得结果。师巡视,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记录,填写表格。全长(米)间隔长(米)间隔数棵数我们的发现4、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学生汇报种树情况(展台展示)。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间隔数=全长÷间隔长两端都种时,棵数=间隔数+1为什么“两端都种时,棵数=间隔数+1”课件演示:一棵一段,一棵一段,到最后多出一棵。得:两端都种时,棵数=间隔数+1(板书)5、解决例题。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为什么?怎样列式?(二)两端都不种与只种一端问:实际生活中,我们在植树过程中,在长50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有可能种100棵吗?只种一端(一头是建筑物或者河流时)课件演示,这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还会有其他可能吗?99棵。怎么想的?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还有其他可能吗?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三)比较同学们,种法不同,种的棵数也不同,仔细观察:这三种种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间隔数都一样)对呀,不论哪种种法,要求棵数,都要先求……(间隔数)那怎么求间隔数?(四)针对性练习师出题,生口答全长50米,间隔2米,间隔数是(),两端都种,棵数是()全长150米,间隔30米,间隔数是(),两端都不种,棵数是()全长2000米,间隔10米,间隔数是(),只种一端,棵数是()小结:不论哪种种法,我们都要先求出间隔数,再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计算棵数。三、应用模型,解决问题1、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