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教育随笔二则哈162中学王敏教育随笔二则一.聪明与糊涂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曾有这样一件事:一天,学委有点儿犹豫的对我说;“我收的钱少了,我觉得是给陆某多找了,我有印象。可是我问了好几遍,也没人吱声。陆某与我关系不好,不说钱多少,他是故意刁难我!”我了解学委,他是一个聪明好胜的学生,在班里有些锋芒毕露,平时,自恃头脑聪明,收钱从不动笔。而他说的陆某,是我们班一个性格较偏执,孤傲、不和群的学生,与学委的关系素来不睦我也是知道的。“老师,我敢肯定!”学委这个不依不饶的毛病一直是我想纠正的,但现在不查个水落石出,他一定不肯罢休。怎么办呢?我无意间把手插进自己的上衣口袋,触到一张纸币,有了一个主意。我故做无所谓地说:没准儿是你查错了,别乱猜疑,回去再数数,然后再交给我。学委将信将疑地往外走。他刚走到办公室门口,我又喊住他说:今天我没时间批作业,你先给大家发回去吧。学委抱着作业走了。是吗?我故做惊讶,而后又意味深长地说:看来你得改改自己主观臆断的毛病了,幸好事情没有闹大,同学相处,还是要心胸宽阔一点啊!学委心悦诚服的接受了我的意见。这件事是否到此就该结束了呢?我也想过,如果班里真有哪个同学明知自己多收了钱而不吱声,这也是一个不小的错误,我的宽容是不是会放纵了他呢?第二天,在学生出去上体育课的时候,我在教室门里拾到五元钱,学生都回来以后,我问:谁丢的五元钱?所有的学生都一脸坚决地摇了摇头。我说:那好吧,既然是在教室里拣到的,就当作班费吧。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注意到学委和陆某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彼此格外的理解和尊重,再后来,他们的关系就完全正常化了。这件事到最后我也不能肯定地说是或不是陆某多收了钱,但我敢肯定的是:教室里捡来的五元钱一定是少交钱的人故意扔的。有时候,有的人因一念之差,或是无意间,甚至是因为误会而犯了一个小错误,但碍于面子或其它原因没有当时承认。此时,如果严格追查下去,结果可能有两个:其一,当事人为掩饰自己的错误而撒谎,错上加错,越陷越深;其二,当事人被当场揭穿,颜面尽失,接受惩罚。后者虽然符合惩前毖后的原则,但对于中学生来说,惩罚的后果可能会使其一辈子背上一个污点,失去与其他同学平等相处的权利,甚至可能让他失去自尊,生活在阴影里,而走向另外一个危险的极端。因为一次错误而付出如此的代价是否太沉重了呢?学生并不全是因为听了老师的批评才知道要改正错误,当他的内心为自己的行为而苦恼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要改正错误了。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恰当的机会。精明、敏锐、明察秋毫的班主任可能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再有隐瞒错误的胆量,但请问又有多少人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错误暴露给别人呢?对于校园里常见的不愉快的事情,查处“真凶”并不重要,如果宽容能留给人主动改正错误的机会,而又恰当的保护了学生的自尊,那么,老师的“糊涂”是不是比“聪明”更得当呢?二、宽容之后从做学生到做老师,其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自然会联想到自己学生时代的故人、故事:某日,语文老师当众慨叹:如果你们多找些问题问我多好!一个在班里不学无术,绰号“长毛”的同学立即提议说:老师,今天晚自习你一定要来,我们有很多问题要问你。别人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语文老师已经点头应允了。晚自习快开始的时候,天空突然雷雨大作。大家开始交头接耳。一个原本并不重要的话题一下成了讨论的热点。“长毛”大声炫耀:我早晨听过天气预报,今天晚上有大雨,看语文老师说话算不算数!少数几个人随之附和、怪笑,多数人则面面相觑,而同语文老师关系很好的我则愤愤不平,但也无可奈何。大家都觉得语文老师吃了个哑巴亏,今天是不会来了。忽然,嘈杂的教师安静了,语文老师不知什么时候站在门口,两脚泥水,挽着裤脚,手里虽然拎着一把雨伞,不过好像浑身上下只有头发还是干的。大家不约而同转向“长毛”的目光一下就把他给“出卖”了,因为我们都觉得语文老师应该是听到了刚才的议论。当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暗暗解恨。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似的拖着他的“水鞋”在同学之间来回穿梭。于是,许多人赶紧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