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汉语文字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我的学习,是从认字开始的。小时候,坐在外婆的怀里听她给我读《红楼梦》,泛黄的书上,竖排的文字让我充满了好奇。可我是听不懂的。外婆说等你以后读书了,认识字了就听得懂了。外婆给我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都是在读《红楼梦》的时候。而我只要是故事,都会听得很认真。至于故事的内容——我很期待我能识字。目光总会停留在书后面那个印着一匹马拉着一辆有伞一样蓬盖的车的图案上。三岁多的时候,爷爷教我读《百家姓》。我开始认字了。我们家的《百家姓》是灰褐色的纸张,每一页的最上面都有三个图像,画的是人。爷爷告诉我那些都是古时候的名人。有包青天,还有伍子胥。还有赵匡胤。其实,百家姓根本不止一百个姓,六七页呢。大概有五百多个吧。在上学前班之前,我是能背,还能默写了。我认识的字很多了。至少比同龄的孩子认识的多。当我背着书包高高兴兴的跑进学校的时候。我傻了。老师教的不是字。是汉语拼音。我也不懂,只是一个劲的往家里逃。理由是老师教的不是字。家里人和老师都哭笑不得。甚至漂亮的学前班老师还专门跑到家来跟妈妈打听我是不是有问题。第二天,老师在一棵很大的梧桐树下面把我叫住了。拿出一叠卡片,上面都是标着红色的拼音带田字格的字。一顿好歹的长篇大论后,她注意我总是盯着她的卡片,就说:其实,学拼音是为了让你认识更多的字。你现在认识的字都是你爷爷教你的。等你学了拼音以后,你就可以自己认字了。可以自己认字?小孩子都是很好哄的,回家之后我便缠着妈妈让妈妈教汉语拼音。加上之前的功底。我确实能自己认字。而且会查字典,自己学字。从认字开始,我真正意义上开始学习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的启蒙是从传统的《三》、《百》、《千》开始的,还是我骨子里就把自己定格成了一个传统的人。我对古诗,对书法,等等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眷顾。爷爷上了年纪,总喜欢很老一辈的人讲一些有关文字游戏的故事。特别是我们这些晚辈都围着的时候。讲姥姥是个秀才,给别人打官司的时候怎么在文字上做文章把官司打赢了。讲古时候有个叫谢缙的对对子怎么赢了财主。讲一个秀才考了很多次考试都没有进,结果变成了一只鸟也每天都嘀咕着没对上的对子。我也很奇怪,为什么别的孩子听了故事就听了,而我却总那么在意。不停的在自己的脑子里重复那些故事。甚至觉得有些玩味的感觉了。渐渐的,我觉得我很喜欢语文。很喜欢阅读。捧起字典,我能找到我要的快乐。看别人写书法,我能找到我要的畅快。甚至,一阵大声的朗读之后,我会感到酣畅淋漓……爷爷的故事还在继续,虽然有重复了。我对于文字的感觉,却依然那么执着。我开始尝试把我的文字,我的理解码出来。虽然有些凌乱甚至辞不达意,可文字于我就那样亲切。幸好中国的文字是很有深意与内涵的。寥寥数语,可以把一个人的心境,周遭的环境形容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一字传神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看鲁迅的文章,深刻压抑;看朱自清的散文恬淡安适,汪洋奔放;读李后主的词,温婉凄清;读李太白的诗,豪放爽朗……我在这些前人的文字里徜徉,汲取营养。母语这个概念从此印刻在我心理。心灵的文字跳跃着一个民族的精魂,激荡着每一腔沸腾的热血。以手写心,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讲,这样应该够了吧?我与文字,从来就这么近乎。这么亲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