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如何对文学作品的主题进行探索黄敏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备课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学来讲,“善其事”就是要按质量上好堂课,“利其器”就是要认真备好每节课。备课需要考虑的元素很多,但基本元素有三个方面:教材文本、学生主体、教学过程。教材文本的研读,应该是备课的一个起步。特级教师邓彤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该反复研读文本,一直读到表层的皮相一一淡去,读到文章的精义渐渐浮出,读到自己对文章烂熟于心。总之,教师必须咀嚼涵咏,含英咀华,必须读出文章真滋味。”所以教师对于文本的研读必须做到烂熟于心。教师的阅读视野是否广阔,阅读体验是否深厚是能否从容驾驭好一堂课的基础。我们的目标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这里,我侧重谈谈教材的文本研读,谈谈教材中文学名篇的主题多元化解读。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的文学名篇,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给中学语文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对文学作品主题进行多元化解读。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经典名作往往蕴涵着作者强烈、深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多义性与意义的空白,召唤不同读者依据各自的知识、阅历、观念做出相近、相异的解读,这些作品如果用单一的主题或写作特色来概括,只能失去原有的价值。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只是课文的重点之一而已,决不能以此来代替课文的所有内涵。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施教过程中意识不到这种特性,那么就会将语文教学简单化,不仅失去课文的生命力,更严重的是僵化了学生的思维。了解接受美学有关理论,有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文本解读过程,才能实现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期待视野”这一阅读心理,才能实现个性化阅读,才能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出个人涵义、思维的火花与文学审美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对作品作出多元的解读,个性化阅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重新认知传统的文学名篇主题教学,教师总是以全知全能的观察者自居,通过社会历史视角判断作品是否具有进步意义,进而归纳中心思想,在人物形象分析上也习惯于给人物戴上非忠即奸的标签,让学生获取“标准”答案,多元化主题的分析比较少。实质上,文学作品是个复杂的存在,它已为读者留下了多元解读的空间。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罗兰·巴特受到雅克·德里达逐渐崛起的解构主义所影响提出了“作者已死”的观点,即彻底颠覆文学创作者的话语权威,返归文本,但不迷信文本,给予读者完全自由。在传统意识中,人们认为作者创造了作品,作品是作者的派生物,作者与作品是父子关系。因此,作者始终控制着作品,死后依然,他决定了作品的主题,拥有话语霸权。批评家们也笃信作者与作品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他们注重对作者本人的研究,如研究他的生平、爱好等等。在他们眼中,《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一生困于债务的体现,《浮士德》就是歌德上下求索生涯的翻版。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教学也总是视作者的世界观与审美体验为唯一,其文本只是简单的“传声筒”,但在解构主义语境下,读者的诞生即是作者的死亡,文本被完全开放,阅读者可以不再被动地接受作者设置好的内容和意义,而是主动地介入作品再创作,从而使文本阅读得以完成,文学“独创性”被永无止境的“互文性”所取代,所谓“一千个人眼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正是这种“互文性”的产物。传统的功利化教学将文学作品丰富的思想蕴含生硬地肢解为所谓的知识点,关闭了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空间,“一千个人眼中”只有“一个哈姆莱特”,文学的魅力无从谈起。这不仅是对人类智慧结晶——文学的一种漠视,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二、以《哈姆莱特》为例进行多元化主题分析鲁迅先生一段关于《红楼梦》的论述家喻户晓:“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了排满,流言家看见了宫闱秘事”,这么一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