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课堂提问三适宜VIP免费

课堂提问三适宜_第1页
1/4
课堂提问三适宜_第2页
2/4
课堂提问三适宜_第3页
3/4
课堂提问三适宜鹤岗五中侯瑞晶2013/11/16一个教师,要从事教学艺术创造,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有魅力,就离不开提问技法的灵活运用。在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提问技法,使教师的创造才能伴随着有效的提问技法得到最好的发挥,创造一种生动活泼、情趣浓郁的教学气氛,整个教学活动就会像一幅富有动态美的画卷,舒卷自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而又不知不觉地流连忘返。提问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有计划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回答。问可以有正问、反问、曲问。正问就是教师从正面提出问题,让学生顺藤摸瓜,按问究道。反问就是从反面倒过来问,让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挥作用。曲问就是拐个弯,委婉含蓄地问,就曲弃直,不直接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精心设计提出与此有关的其他问题,然后托出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正问反问还是曲问,都要表现出适宜性。这适宜性包括:提问的时间要适宜;提问的难易度要适宜;提问的数量要适宜。一、提问要适时。提问是否适时,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要掌握问题提出的时间是在学生似懂非懂、有思有疑、急于弄清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的当口,还有就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这样的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钱梦龙老师在教《论雷峰塔的倒掉》,发现其中理解文章的“借题发挥”手法是读懂这篇文章进而欣赏鲁迅杂文艺术的一把钥匙。当学生阅读、讨论了这篇文章之后,钱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听说杭州人民正在建议重修雷峰塔,如果鲁迅还健在,你认为他会反对还是赞成,理由是什么?”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发言很踊跃,有的认为鲁迅会反对,因为雷峰塔是封建势力的象征。在这个似懂非懂、说不到点子的当口,钱老师又发一问:“难道雷峰塔非有什么象征意义不可吗?”这及时的一问,学生一下子开了窍,争着回答:“鲁迅在文章里把雷峰塔作为封建势力的象征,不过是借题发挥;现在重建,那是跟鲁迅的文章毫不相关的。”经过这样适时的提问,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文章“借题发挥”的特点,找到了读懂鲁迅杂文的钥匙,而且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二、提问要适度。提问的适度是成功提问的重要因素。问题太简单或教材里有现成答案,学生答得没劲,没有启发性。问题太难,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回答不上了等于没问。难易适度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够回答上了的。这样的提问,学生感兴趣,愿意回答,也利于发展思维能力。例如《雪》,有的教师提问:“文中写了哪两个地方的雪?”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学生轻而易举地从课文中就能找到现成答案。有的教师则改变提问的角度:“文中用什么写法写雪?”这个问题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文中写了“南国的雪和朔方的雪”,而且开动脑筋思考以后,学生可以懂得,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南国的雪来反衬朔方的雪。一般说来,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一位教师教《中国石拱桥》一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文中写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的?为什么只写了这两座桥?第一个问题从文中就能找到答案,第二个问题则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因为课文中有有关介绍,他们可以充满信心地去读、去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得到了提高最后一个问题具有概括性,书上没有现成答案,但在教师的点拨下,大部分学生还是可以回答出的。这一个问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紧扣教材内容,一步步深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展开,也便于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促使教学在生动、和谐的气氛中有条不紊地进行。三、提问要适量。提问固然能帮助学生思考,有助于教学进程的进展,但提问要适量,从提问的总量到频率的分配,要依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进行适量安排,有问则多、频,无问则少、疏。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出问题,“是不是啊?”“对不对啊?”几乎成了教师的口头禅,不但不能是学生思考,反而让学生反感...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课堂提问三适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