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是课堂西津小学曹敏2013年11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武汉隆重举行的“全国小学品德与生活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在为期两天的比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学能手精心准备,各显神通,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结束,更有名师专家的精彩点评,让我们受益匪浅,可以说我们千里迢迢的路程与辛苦是值得的。这些教师来自不同的地方,各不相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每一个老师又有自己的不同个性,有的幽默风趣,有的睿智严谨,有的平易近人。但是抛开这些不同,仔细探究这些课程,我发现每一位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紧扣生活。一、设置生活场景,激发兴趣教师把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搬到课堂上,或是直接将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放在课堂上。如电视中常见的电视访谈,小学生餐桌,跟爷爷奶奶打电话,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场景既是常见的,又是新奇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话可说,能积极投入到教师设置的话题中来。有一位来自湖南的老师本来打算上一节介绍湖南美食文化的课,后来大概是考虑到湖北的学生怎么会了解湖南的美食呢?于是临时将课题改为《湖南湖北美食大比拼》,课堂上老师从两地的气候特点、地形特点讲起,一直聊到两地的美食特点,学生们都有话可说,有意见发表,小餐桌上不仅吃得热闹,学生讨论得更加热闹,课堂气氛随着一道道美食不断走向高潮。二、挖掘生活经验,反思感悟这些参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把联系生活实际当作教学的重要原则。不仅为学生创设生活场景以外,还利用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挖掘自己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感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朱希杰老师在教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和香烟交朋友》这一课时,他设置了大家喜欢的《焦点访谈》模式的《关注生活360度》的教学场景,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各个同学,让学生参与到话题讨论:你家有几个人抽烟?烟龄多长?你喜欢他们抽烟吗?你劝过他们吗?怎么劝的?吸烟人又是怎样说的?你觉得该怎样做?……一系列常见又经常被忽视的问题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认识吸烟的害处,以及戒烟的种种困难。另外,安徽的喻梅老师让学生在课前调查了跟他们亲近的爷爷奶奶,了解爷爷奶奶的兴趣爱好、一技之长,给孩子们一个了解爷爷奶奶的机会,从而学会关心一直疼爱他们的爷爷奶奶。教师利用了身边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感悟,让学生充分认识生活现象,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反思、感悟。三、拓展生活课堂,内化知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句话对于思想品德的教学也照样适用。《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现象,思考生活中的疑问,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一反思的过程不是老师能代替的,而是以学生为主导的,是一种自主意识。江苏的周雪梅老师执教的《可怕的物种入侵》让人印象深刻,这一节课比较严谨,有一定的科学态度,学生课前肯定做了周详的准备,了解了一些入侵的物种及它们背后的故事。教师敢于大胆尝试,设置了辩论赛环节讨论“引进物种的利与弊”。在这个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自由辩论,这是学生将所见所学的知识,内化为属于他们自己的看法与见解的过程。学生的辩论很精彩,每一位同学的观点都有讨论价值,因此教学难点的内化也就水到渠成了。总之,没有真实生活的课堂不是真实的教学。我相信思想品德课堂上有了生活味儿,也会是学生喜欢的一种生活。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处处都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