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教案云环小学教师王莉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教学目标:1、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里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准备:白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看看图上有什么动物?(出示图)(狮子和猴子),狮子和猴子是好朋友,星期天小猴要去小狮子家玩,走哪条路最近呢?为什么?讲述:这条直直的路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的学问可多啦!同学们想和线段交朋友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1.变曲为“直”,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1)请学生拿出一根准备好的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仔细看看线是什么形状的?启发:你能想办法把这条弯线变直吗?动手试一试。同桌互相看看。提问:你们是怎样把弯线变直的?小结: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弯线就变直了。大家一起拉拉看。提问:拉紧后的线和原来的线有什么不同呢?讲授: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学生反复说线段]⑵师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能看成线段吗?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直。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能看成线段吗?⑶谈话:在数学上,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课件出示线段图)。看看线段有什么特点?(直直的)(板书:直的)刚才老师用手捏住的线的两端在这里用两条短竖线表示,在数学上叫做端点。(板书: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这两条短竖线表示线段的端点。有时人们也喜欢用两个小圆点来表示线段的两个端点。现在同学们能完整地说说线段有什么特点了吗?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回答: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的。(4)判断对错:(课件出示)a、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b.两点间的一段叫线段。(5)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理由。质疑:把线段变长,改变位置,让学生判断是不是线段。并让学生说说想法。小结: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不管是什么方向,不管有多长都是线段。2、进一步感知线段的特征:(1)找线段①谈话:在我们的身边线段可多啦。这条直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比如,这条边,从这儿到这儿,就可以看成线段。问:它的端点在哪儿?你来指一指。那么,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吗?②请你拿出直尺,同桌之间指一指,哪儿可以看出线段,端点在哪儿.③问: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呢?请你找一找,再指给同桌看一看。全班交流。[学生可能说:课本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结:同学们真棒,通过观察找到了身边的这么多线段。(板书:找)⑵折线段①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游戏吗?看老师这张纸。把它对折,打开。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问:它的端点在哪儿?②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展示学生的方法)③追问:你还能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折痕吗?(展示学生的方法)小结:你们的手真巧,折出了这么多线段。(板书:折)刚才在折线段的过程中,大家发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3、认识平面图形中的线段。(1)谈话:线段的作用可大了,它可以围成许多图形。快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吧!“想想做做”第2题(2)(出示图):这是什么图形?这个三角形是怎样得到的?(由3条边围成的)也就是由3条线段围成的。奇怪,线段都有端点,围成三角形的线段的端点去那儿了?(在连接的角上)哦,原来线段和线段首尾连接后,它们的交接处就是各自的端点。看来,线段围成图形后,我们虽然看不到这个端点,但它却是存在的。数一数下面图形中有几条线段?仔细观察图形与线段条数4、学习画线段:(1)谈话:想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