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适宜的爱——旸旸进步了一年前接手小班时,我的目光就锁定了他——旸旸。他有一双大大、明亮的眼睛,真是一个可爱的小帅哥,让我忍不住想抱抱他,但接下来,他的表现却令我感到意外。场景一:形影不离的“小被被”每天入园时,旸旸总是抱着一个用布条裹着的破旧毛巾被,吃饭、睡觉、活动时都离不开,并随时对小被子吸吮、闻气味;和小朋友一起打滑梯时,小被子都不会与他分离,并且被他亲切地称呼为“我的小被被”。午睡时,必须搂着、闻着小被子才能入睡,当他睡着后,我轻轻从他手中挪开小被子他就会立刻哭闹不停。一次,每天负责接送旸旸的姥姥外出旅游,改由奶奶送孩子来园。那天,旸旸奶奶忘带小被子,旸旸蹦着脚,躺在地上大哭大闹,非要被子不可。几位老师怎么哄、怎么劝、怎么讲道理也不行,奶奶急得出了一身汗,偷偷给家里打电话,一会儿,旸旸90岁的老太太、老太爷骑着三轮车赶紧将被子送来,旸旸才渐渐停止了哭闹。场景二:全园幼儿去青少年社会体验中心活动,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职业体验活动吸引了每位孩子。孩子们自由选择各种行业、岗位,有的成为厨师感受比萨饼的制作工艺;有的成为白衣天使为“患者”治病开方,传授健康知识;有的当上警察,上“街”巡逻,维护社会治安,孩子们身着厨师、大夫警察的服装在引导员的引导下体验各种职业简单的行业知识技能、乐趣与辛苦。可是旸旸一点兴趣也没有,一个体验馆都不愿进去,即使老师抱他进去,他也会跑出来。整个活动始终由一位老师陪着,嘴里不停地说:“我怕,就不进去,我愿意一个人呆着”。一、原因分析:1、旸旸的父母工作远离市区,并且工作都很忙,下班的次数每周也就2—3次,与孩子相处时间很少。在大人眼里那破旧不堪的小被子让旸旸情有独钟,视为给他带来安全感、舒适感的“依恋物”。当孩子进入幼儿园这个陌生的新环境时,他需要时时把小被子作为适应新环境的情感支持。2、旸旸的父母平日无暇照顾孩子,自小由姥姥抚养,白天起居、晚上入睡都离不开姥姥。姥姥对孩子保护过多且事事包办。孩子在家中大多数时间只是看电视,除了姥姥以外,孩子与他人交往很少,既使偶尔外出,也是躲在大人后面。二、家庭教育策略:旸旸的父母对孩子在家、在园的表现深感忧虑。我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教育态度,积极引导家长学习一些幼儿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帮助家长找出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对家长进行有效指导。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家庭教育策略,使孩子有了很大变化。1、多和孩子游戏,做孩子的玩伴旸旸的父母一改过去,坚持每天下班回家陪伴孩子,工作之余也会腾出时间参加到孩子的游戏中并将其列入家庭计划里,和孩子交流成为后,家长与宁宁成为朋友关系,并能从孩子角度去考虑问题。正如旸旸妈妈对我说:“和旸旸游戏,我找到了孩子有什么优点、爱好是什么。”2、抓住时机,循循善诱,积极移情旸旸的家长听取我的建议,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温暖、宽松的环境,并在孩子要依恋物时有意识地通过讲故事、亲子游戏、一起收看动画片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从而降低了旸旸对小被子的依恋。一个月后,旸旸在家、在园有时不需要小被子陪伴了。此时老师、家长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并在小朋友面前表扬、鼓励他,帮助旸旸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产生自豪感,增强了自信心。一年后,他再也不需要小被子了。3、在体验中交往,引导孩子融入同伴群体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有强烈的交往需要和愿望。旸旸的父母一方面,努力创造条件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海洋馆,走进博物馆……通过五官、四肢、肌肤去感触多姿多彩的世界,孩子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使他获得了快乐、自信。另一方面,家长经常带旸旸到小朋友喜欢去的公园、游乐场玩耍,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游戏,使孩子在与同伴游戏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相处、如何合作。渐渐地,旸旸会愿意主动参与到伙伴的活动中去,还会邀请老师、小朋友到他家里做客,在交往中与同伴分享了快乐。看到孩子的进步旸旸家长无比欣慰。每一个家庭是孩子幸福生活、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孩子受教育过程的起点,也是孩子接受最早、历程最长、影响最大的教育。给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