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材解读:人生在世,知音难求。本文就讲述了这样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有个著名的琴师名叫俞伯牙,十分善于弹琴,而钟子期善于倾听。不管伯牙如何弹奏,钟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俞伯牙将钟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于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以此答谢知音。“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设计理念:文言文传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文言文教学理应致力于对文本语言的诵读。因此,把“读”作为了文言文教学的主线,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按照“读正确,读通顺,读明白,读出情,读在心”带领学生一次次与文本展开对话,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师相机点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学习中的疑难之处,然后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师与生、生与生、学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学习古文的乐趣,积累背诵。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将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优秀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课外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1、读懂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2、感受朋友间彼此理解、彼此欣赏、心心相通的真知己的境界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古筝曲,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揭题质疑。1、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片段,说说想到了怎样的画面?2、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生齐读。强调“弦”的读音。3、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师梳理归纳。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解决以下问题:伯牙是谁?他为谁而绝弦?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2、说说哪些地方难读,与同学交流,在交流点拨中,师相机指导。预设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句子,想画面,然后试着把想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读好句中的两个语气词“哉”、“兮”。)预设二: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指名完整地朗读课文,生互评,引导学生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齐读课文。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1、理解“绝弦”的意思,引入“绝”的小篆写法,对比“断弦”与“绝弦”的不同。2、借助注释读课文,文中的每句话讲了什么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想一想俞伯牙为何而绝弦?3、小组讨论。4、汇报交流。说说哪些句子不理解或是和别人理解的不一样?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1)、文中四个“善”的意思有何不同?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善于,擅长。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表示赞叹。a、可以用哪些不同的说法来解释“善哉”?感情朗读这两句话,读出赞叹的语气。b、联系上下文说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流水!”的意思,尽量把句子说得连贯一些。四、探究理解,感悟知音。1、说说:俞伯牙到底为何因为钟子期而破琴绝弦?2、伯牙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手,他的琴技无人能及,四面八方的人们都赶来听他弹琴,受到的称赞更是不计其数,可他为什么偏偏把钟子期视为知音呢?请从课文中找出根据。3、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想象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感情朗读这三句话。4、师小结:同学们,有道是:“人生自古,知音难求。”听惯了那些肤浅的,不着边际的赞美,今日终于遇到一个能听懂自己琴声,能明白自己心意的知音,会是什么心情?又会说些什么呢?5、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