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热和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之间有间隙;②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在课本图16.1-2中,二氧化氮被放在下面的目的: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灰尘飞扬、液体对流、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2.分子的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3.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的作用力包括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能写字、胶水能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很大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第二节内能1.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2.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3.内能的单位为焦耳。4.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质量、材料、存在状态内能与机械能不同5.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物体温度升高,说明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说明物体内能减小。内能改变,温度不一定变化。温度变化,内能一定改变。熔化、凝固、沸腾过程中,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但是温度不变。6.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7.做功: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如课本图16.2-5甲,引火仪内的棉花燃烧起来,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着火点,使棉花燃烧。如课本图16.2-5乙,瓶塞跳出时容器内出现白雾,因为: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凝成小水滴。8.热传递: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热传递传递的是内能(热量),不是温度,温度变化只是热传递的一个表现。实质:内能的转移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具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如右图,烧杯中的水不沸腾,因为没有温度差。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热,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物体放热,温度降低,内能减少。9.做功与热传递的异同相同点:由于它们在改变内能上的效果相同,所以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不同点:做功时能量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热传递时能量的形式不变。10.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但不一定吸收热量。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的变化量。吸收热量,温度不一定升高,内能也不一定增加。内能是一个状态量。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也不一定吸收热量。“热”可以指热量、温度和内能,具体含义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11.内能的利用方式利用内能来加热: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的转移过程。利用内能来做功: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第三节比热容1.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设计】用天平称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调节两个酒精灯的火焰使火焰大小相同。用这两个酒精灯分别给水和食用油加热一段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水和食用油的温度,比较二者温度上升速度。【实验表格】下表可供参考。物质初温t0/℃末温t/℃温度变化△t/℃质量m/g加热时间/s水食用油【实验结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不同。【注意事项】①比热容的概念是通过本实验引出来的,所以实验中不可以有“比热容”三个字。②本实验利用到控制变量法,所以要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等,控制酒精灯的火焰大小,控制加热时间相同。2.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3.物理意义: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