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来时路求新二月花襄阳市红光小学罗海英【个人简历】罗海英,女,1975年2月出生,1995年毕业于襄阳师专,同年8月分配在襄阳市大庆路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历任年级组长、教科室主任、副校长,2011年7月调入襄阳市红光小学担任校长至今。参加工作以来,积极投身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参加襄阳市首届青年教师大比武获一等奖、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主讲过国家级示范课(曾应邀到江苏常州作课);先后被授予“樊城区十佳教师”、“樊城区十大杰出青年”、“襄阳市教坛新秀”、“襄阳市隆中名师”“湖北省特级教师”等光荣称号;有多篇文章在国家、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成长之路】从1995年参加工作至今已经整整二十年,岁月如涓涓细流,带走了年轻岁月的懵懂青涩,进入四十不惑的年纪,回望所走过之路,觉得郑板桥为书斋所题的对联颇符合此刻的心境——“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成长之路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仿若繁星,不胜枚举,然而起关键作用的却只有那么几步,如三秋之树,枝劲叶疏,以少胜多,先截取片断以飨大家:一、思考,自我成长的觉醒——“执迷不悟”与“茅塞顿开”我一直觉得自己成长属于“慢热”型,天赋并无过人之处。刚参加工作的前四年,我一直在三四年级语文之间轮回执教,和许多初登讲台的年轻人一样,我不会备课,就拿着其他老教师的备课本“学习”,把课文读一读,就认为是钻研教材了,对于课堂教学的把握也是随意的,经常讲课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现在想想,那几年的自己,其实是浑浑噩噩的,是一个“无畏的无知者”,整天“拿着旧船票”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3月学校要承办一次市级美育现场会,将在铁路文化宫为全市前来参会的教师展示两节公开课,学校听从一位老教师的建议,准备让我这个年轻人尝试尝试。刚接到任务的时候,是惊喜雀跃的,我选择的是四年级《可爱的草塘》一课,于是兴致勃勃地备课、准备插图(那时候还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老式的那种幻灯投影仪),第一次试讲后,领导和专家们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由于水平有限,我听得如坠云里雾里(怎么可能听得懂?根本就跟人家不在一个层次上,如同一年级的学生听高等函数),根本搞不清楚专家们的建议,但又没有不耻下问,就按照自己的“夹生”理解,又开始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试讲,直到后来领导摇头叹气:“怎么一次比一次讲得差?”年轻人的自尊心受不了了,我哭着放弃了这次讲课机会。然而心底却留下了疑惑:我的课,到底差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差?一堂好课究竟是什么样的?阴影留下了,疑惑却没有解开。这次事件对于一个还觉得自己优秀的师专毕业生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连一堂公开课都讲不好,何谈自己从教之际暗藏心底的远大理想——当一名特级教师?那段时间,真是茶饭不香啊,翻来覆去的,脑海里萦绕的都是这些问题,可是那时候脸皮极薄,也不好意思问别人,怕别人笑话,就那么揣在心里任凭自己“执迷不悟”。还好,没过多久,有一个到江苏海门学习的机会,当时学校正在举办美育现场会,学校领导就把这次外出的学习机会给了我这个“失败者”,算是一种安慰吧。那也是我参加工作后第一次一个人出那么远的门去学习,内心也是很激动的也正是在这次会上,我听到了来自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戚韵东老师一堂语文课《只有一个地球》,因为这节课对我震撼之大,所以我至今清楚记得她的教学流程:开课伊始,戚老师先让学生汇报自己平时所使用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尝试读懂课文,随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让小组汇报,教师随机指导。那一堂课,学生学得兴味盎然,教师教得轻轻松松!如醍醐灌顶,似电光火石,就那么直击我的心底: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教!原来语文课不是老师自导自演牵着学生的独台戏,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兴趣,课堂的精彩与否,取决于学生的表现!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这种认知,搁在现在,是人人都熟知的道理,可是,那是1999年的4月,那时候新课程理念(2001年才颁发)还不曾出台,刚刚参加工作四年的我,能在那样的时间有这样的顿悟,于我今后的成长,确实是“点睛”之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