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背诵屈原《离骚》(节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问】“诗言志”,这节选部分的诗章,表现的诗人怎样的情操?明确:志向高洁、有内在的美德、有与生俱来的内在的美、还有后天的不断提高自己的外在高尚节操、有忧国忧民的情怀。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将再次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这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解题。【问】题目念什么?为什么“父”念“fǔ”?明确:因为“父”通“甫”。甫,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题目是打鱼的老翁的意思。三.学生自由朗读,复习检查预习效果(学案)四.带着问题再次阅读全文(指导情感阅读)生读,师板书:第1段“渔夫问之曰”“屈原曰”第2段“渔夫曰”第3段“屈原曰”第4段“渔夫歌曰”生讨论:明确:第1段:可填”怪”表明渔夫的心中很奇怪:屈原不是三闾大1夫吗?怎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呢?还可填"疑""急"表明渔夫对屈原的情况非常关心,为下文渔夫规劝屈原的做法做铺垫。请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这句话有感情朗读一下,注意重读词语”何故”.第二处可填”叹””感””怒””无奈”屈原感叹这个世界就是“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终于他被流放了,让自己遭遇到这种耻辱,所以应该有伤感的内容.这段重读应强调”我”第2段:可填"叹"渔夫叹屈原,这个世界关你什么事情呢?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但渔夫知道屈原不可能理解自己的这种想法,所以只好感叹.两个”何不”重读。第3段:"正色"这是屈原表明自己的主张,也许在此时的屈原来看,不论是这个世界的混浊,还是众人的愚昧,自己都不可以改变自己的初志,自己的美好理想没有所以实现,他陈述自己的观点应该是很严肃的.两个"安能"重读.第4段:“率然”就是”轻率”并且“放达”的样子.事情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只要放的下,没什么大不了。重读:“淸”“浊”。五.分析重点语句。(1)“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世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这句话什么意思?讨论:要理解这句话需要联系上下文,这句话是在屈原回答渔父自己被放逐的原因时,渔父规劝屈原的话。他是要求屈原不必洁身自好,可以随波逐流。这句话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真理的品格。(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说的是什么?讨论:这句话是说自己洁净的身子不愿接受污浊肮脏的外物,表达了屈原出淤泥而不染,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而且为了人格的尊严,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说的是什么?讨论:这句歌词是渔父唱歌要屈原要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六.人物形象分析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活,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的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父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说,具有衬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