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语文卷变化:从以知识为导向过渡到以能力为导向A-A+2014年6月17日07:44扬子晚报78条评论评析语文卷变化:从以知识为导向过渡到以能力为导向今年语文卷让很多人有大变脸的感觉。比如去除了延续年多的字音、成语或病句,比如阅读材料中文本的选择,赋分的变化等。对于这种变化,骆冬青教授形容为“温水煮青蛙”,是一种“温润”的变化。2017年,中国高考将迎来新一轮大的变革,而今年的考卷则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一种明显的导向作用,那就是从以知识为导向过渡到以能力为导向,以文本为最重要的考核点。这是一种“温润”的变化“今年考卷的确有变化,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是‘温润’的,像‘温水煮青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状态,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告别。”骆冬青说,考生在考试中没有产生不适之感,新的题型也好,新的结构也好,都是“润物细无声”。“如延续多年的语知部分的字音字形,虽然只有6分,却占用了高考语文复习30%的时间,我们坚决去掉了这两道题,以后也绝对不会再出现。这就是一个导向,高考应着眼于考查能力,而不是单个的知识点,死记硬背的东西。”从评卷情况看,新题型得分情况不错。“如开头5道选择题不难,虽然出现了新鲜题型,如漫画,诗歌对仗,但得分不错。古诗词鉴赏今年也有调整,从一个作品变成两个作品的比较鉴赏,但内容比较清新、明快,没有典故,学生读起来没有障碍,能清楚的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没有对考生造成麻烦。”去除命题套路,以文本为最重要考核点多年来,高考命题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套路,比如文本的选择,甚至每道题的赋分,都有固定的套路。比如文言文阅读的选材多年来都是传记类文章,现代文阅读则是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代文学,甚至每道题的分值都是固定的。今年调整较大,文言文选用了柳宗元的《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这样一篇说理散文,现代文则选了《安娜·卡列尼娜》这样一篇外国经典,“这种变化就是打破套路,回归到文本上来,根据文本选择题型,而不是先做好题目的框架、模版,再填进去,看菜吃饭。这也发出了一个信号,中外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我们完全可以考任何一种文本,只要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就可以。”部分题目的分值也出现了变化,比如诗歌鉴赏一向是10分,今年是11分,“其实没有特别的深意,只是根据选择的文本来决定的。而且不见得今年是11分明年就非11分不可。”骆冬青说。关于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骆冬青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说,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这是对的,但并非意味着解释无限,反过来也可以说,1000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只有一个公认的哈姆雷特。对文本的细读和感悟是我们要考查的最重要能力。高考中我们不要求考生太多关注作者背景、时代,只剩下文本,然后真正考学生的感悟鉴赏的文学能力。”骆冬青指出,今年试卷的变化正体现出要改变过去以知识为导向,成为以能力为导向,以文本为最重要的考核点的用意,让考生能自由自主地用自己的审美的感悟力直接面对文本,考查学生真正的能力,让语文考试真正回归到语文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