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认识立体图形灵西中心学校方少杰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的有关内容及练习五的第2题。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教具、学具准备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学习用品和一些积木等;课件;相关的图片或挂图。教学过程(一)感知物体的形状(上课前,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学生组成。教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上一只篮子,每只篮子里都放了各种形状的物品。这些物品分别是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魔方以及各种形状的包装盒等。各个小组物品大致相同。教师事先用布把篮子盖起来。)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只篮子,这是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的。大家现在心里一定在想:篮子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呀?这些东西是什么样的呢?1.看一看(引导学生初步观察)。师:请各个小组的小组长把盖在篮子上的布掀开,仔细看一看,篮子里究竟有些什么东西。(每个小组都把盖在篮子上的布掀开,将篮子中的物品倒在桌子上,然后认真地观察桌子上的物品。课件同时出示)2.说一说(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师:同学们见过这些物品吗?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现在请你们每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分类。(各小组的学生将桌子上的物品进行分类,将外形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教师行间巡视。)3.议一议(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当学生分得差不多时,师: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这几样物品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各小组再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学生展开讨论。)(备学生:有的小组或许会把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分为两类:即把像牙膏盒那样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作为一类,把六个面都是长方形的作为另一类。也有的小组可能会把圆柱分为两类,一类是细长的,一类是扁扁的,如:印尼盒。教师都暂不于否定或肯定。)(二)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1.说一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讨论后汇报: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这些物品哪些方面有相同之处呢?(每组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教师对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予以表扬。这部分是重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发表意见,尽量多说,反复地说,还可边说边拿着立体形状的物体演示。)教学设计2.讲一讲(教师在学生操作,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讲解)。今天我们就来和这些“立体图形”交朋友。(揭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揭示概念特征,边出示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图形板书于黑板上。)师:是的: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学生先观察黑板上正方体图形,再各自拿一个正方体摸一摸、看一看。)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但是,与正方体不同的是,这些面的大小是不一样的,有的大一些,有的小一些。(学生先观察黑板上的图形,再摸一摸长方体形的物品。发现无论长的长方体或扁的长方体的实质是相同的,应属于同一种形状的图形。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把原来分成两类的长方体摆放到一块儿了。)圆柱是直筒的,上下一样粗,它有两个平平的圆形面。像这样的物体,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是粗的,还是细的,都叫圆柱。(学生先看黑板上的圆柱图形,然后用手摸一摸细长的圆柱,再摸一摸、比一比粗短的圆柱,发现它们也是上下一样粗,两头也是平平的圆形面,应属于同一类。)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到处滚动。(学生先观察黑板上球的图形,再次用手摸一摸并滚一滚桌上的球,亲自感知球的特性。)3.说一说(再次加深巩固)师:谁还能说一说这些物品根据形状可以分成哪几类?(同时教师课件演示)(三)进一步感知图形的特征1.托一托(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师:请同学们摸一摸抽屉,(拿出老师事先准备好的一个乒乓球拍)选一样物品放在球拍上面托一托,喜欢什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