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之外的行走生活处处皆学问——我教思品课《喝水的学问》顾晓甜一、我的构想喝水是小学生每天必做的事,是小学思品教材中重要内容之一。掌握正确的喝水方法和常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想在课堂上展示生活中的场景,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水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物质,它是构成人体最重要的成分,占人体的60%;常喝饮料的害处;不能喝生水;一次喝水不能喝太多;运动后不要马上就喝水等常识,使学生养成健康、科学的喝水习惯和行为。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地面对生活的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情感。教学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录像,实现“重现”。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边记,达到脑海中的二度“重现”。2、情境教学法。通过学生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嘴品尝等多种感官活动把学生带到新奇有趣,自然熟悉的生活情境当中,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了解了,而且还不知不觉地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学生则采用以下两种学习方法:1、搜集信息法。让学生课前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了解喝水的常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思品课程”的有效举措之一。2、自主探究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何时喝水、喝水的量、喝什么水、怎样喝水等环节中无不渗透着自主探究这种学法。《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的课程。本课的性质是强调活动,所以我设计时注重活动,希望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遵循生活的逻辑,学习内容关注儿童的生活,教学力求活动化。让孩子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用儿童的眼光去看,用心灵去感受,“足迹”之外的行走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感悟其中的科学道理,并内化于自己的行为,让孩子健康愉快地生活。二、“我”的动作(一)动画导入,谈话激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孩子对形象直观的事物比较感兴趣,课一开始,我让学生看《乌鸦喝水》的动画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通过和学生谈话,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师:小乌鸦真聪明,口渴了,想尽办法喝到了水。小朋友们,你们口渴了会怎么办呢?生:喝水。师:是的,小乌鸦渴了要喝水,小朋友渴了也要喝水,黑板上有棵树也要喝水,有了水它就会长得更茂盛。(课前在黑板上贴一棵树)其实,喝水有很多学问,(边贴课题,边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喝水的学问》。师:我们每懂得一个喝水的好习惯,黑板上的树就会长出一片叶子,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他是谁呢?让我们来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点课件,水博士自我介绍:嗨,小朋友们好!我是水博士,今天我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喝水的学问》。首先,让我们来看个短片吧。)借助生动形象的动画把学生带入短片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学习。(二)巧设活动,了解常识根据一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我采取了短片讲解、情境教学、激励学习、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课堂上“动”起来,在“动”中悟理。(短片讲解:地球表面的百分之七十五是水,人体重的百分之七十也是水。每个人就像一个小水库,皮肤、骨头、血液里都有水。它在人体内川流不息,把氧气和营养送到身体各处,再把废物排泄出体外。水还有调节体温,润滑皮肤的作用。如果我们体内的水不够了,就会觉得口渴,必须喝水来补充水分。)《品德与生活》重视的是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并让儿童这些对生活的感受、认知和体验成为教学中的重要资源。通过两个与生活密“足迹”之外的行走切相关的问题:你有经常喝水的习惯吗?你什么时候会喝水呢?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巧妙引出要科学喝水。师:是啊,口渴的时候要喝水。可是等到口渴再喝水,已经晚了。这时候的人体内已经严重缺水了。我们应该在口还没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