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一、论文题目: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二、论文的背景和意义1.选题背景在脱贫摘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之后,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所学了行政管理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诸学科知识,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调查和研究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探究改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方法和思路,为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的发展做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2.研究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意义在习近平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研究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宏观意义有: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二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三农问题。三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四是促进农村共同富裕。五是建设平安乡村、幸福乡村。在实现全面小康之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打响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伟大战役,中国的全面发展,重点在农村,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2020年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来陕考察调研,对乡村振兴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我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探索改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意义在于:一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村社会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为改进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二是深入调研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现状,为各级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及依据。三是总结和探索农村保障工作的发展方向,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启示和遵循。二、论文的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综合法的方式: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定为主要研究内容后,通过知网以及校内图书馆等渠道查阅了大量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关的资料,对目前国内外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搜集与梳理,然后筛选出本论文所需要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三、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城市社会保障工作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而农村社会保障能力明显不足,保障体系不健全、覆盖率较低等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一大阻碍。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应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力度,建立系统、规范、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本文通过深入农村调查研究,通过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分析,通过查找问题的成因,提出改革的建议,以期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一、绪论近年来,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公平、确保人民公共福利的重要制度。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正在逐渐完善,但农村地区社会保障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如:社会保障工作管理不科学、不规范,没有做到因地置宜;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社会保障影响较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层面较小,达不到应保尽保地政策要求。为此,农村社会保障等待着我们更近一步去探索、去改善,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推动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二、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经历了起步、曲折发展、改革探索和完善发展四个时期。初创时期,在1949年11月成立了内务部,为社会保障工作的管理机构。但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和缺乏资金及资源,保障水平普遍偏低,仅限于少数人群。1956年,在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完成之后,农村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即使经济在低水平运行,但城乡都建立起了“五保户”制度[6],对农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由国家和村集体负责保吃、保穿、保医、保住和保葬,初步建立了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7]。1978年以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改革与探索阶段。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成为农民及其家庭的社会保障资本,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加之国家大力宣传社会保障制度的优越性,在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