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裁量权的自我规制摘要行政裁量权作为行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广泛应用于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且近几年来呈现出日益扩张的趋势,因此,对行政裁量权进行规制一直是行政法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行政法理论强调从外部对行政裁量权进行规制,但外部规制存在的缺陷已经难以实现有效控权。随着行政自制理论的兴起,行政自我规制得到越来越多行政法学者的重视,并且呈现出专业性强、成本低、效率高等独特优势。在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的今天,实现对行政裁量权的自我规制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行政裁量权的特点入手,通过剖析行政自我规制的理论基础,论述对行政裁量权进行自我规制的必要性,其次,重点分析目前我国在行政裁量权的自我规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实现对行政裁量权自我规制的对策。旨在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行政机关自我规制机制,完善相关理论和制度,有效地对权力滥用进行限制,对合法权益进行保护,以推动我国法治政府、法治国家的建设。关键词:行政裁量权;行政机关:自我规制前言行政裁量权是行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政法学界一直关注的重要的课题。行政裁量权广泛应用于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且对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基于此背景,对行政裁量权进行有效规制显得十分紧迫。行政裁量权行使得当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保障个案实体正义,反之,其滥用则会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增加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发生,从而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有效规制行政裁量的行使对法治政府、法制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行政法理论更加强调用外部规制的方式控制行政裁量权,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学术著作也是借鉴参考外国的立法控制和司法控制模式,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外部规制所暴露出的缺陷,已无法满足有效规制行政裁量权的要求,于是,部分学者将研究方向转移到了内部规制上面。新兴起的行政自制1理论,为行政裁量权的控权提供了新的视角。随后应运而生的一系列内部自我规制制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不容忽视,例如,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理、执法办案过程不规范,执法目的与立法目的不一致等,导致这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不够合理,内部监督有所缺失;行政裁量基准制度的设定不够完善,适用存在困难;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与要求的执法能力不匹配等。我国的行政控权模式正在从外部规制向内部规制靠拢,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外部规制的作用,而是在充分发挥内部规制优势的同时,使其更好得与外部规制有机结合,建立内外联动的行政控权机制2。本文在对行政裁量权自我规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讨论后,对行政裁量权自我规制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实现行政裁量权自我规制的可行性对策,旨在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行政机关自我规制机制。1.行政裁量权的自我规制概述行政裁量权是行政法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行政裁量权的认识和理解各1于立深.现代行政法的行政自制理论——以内部行政法为视角[J].当代法学,2009年第6期,第9页。2崔卓兰.行政自制理论的再探讨[J].当代法学,2014年第一期国存在着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其广泛存在于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如何正确的行使行政裁量权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行政裁量权为研究对象,从行政机关自我规制的角度探讨实现行政控权的可行性路径,下面对行政裁量权自我规制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1.1行政裁量权的概念及特点对于行政裁量权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标准,其中主要的争议点是行政裁量权的范围大小。狭义说认为行政裁量权仅包括对法律效果的裁量,而广义说主张行政机关不仅在法律效果上拥有裁量权,而且在解释和适用法律的时候同样可以进行裁量3。如今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观点认为行政裁量权4是依法享有行政权的行政机关在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过程中依照法律有关规定,在一定限度内拥有的是否作为和如何作为的自由决定权。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行政裁量权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