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能背诵、默写这首诗。2.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3.在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中提高语文能力。二、教学过程:导入:我们都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情况都比较了解。老师想请问大家:你曾经帮助父母下田劳作过吗?你曾经收割过庄稼吗?我们生活在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的现代社会,如今已不再需要亲自用手去收割了,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忘记了农家的辛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300多年以前的唐代,看看先人们是如何的辛勤劳作的。活动1:站起来背一背,坐下来读一读。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早年家境贫寒,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多有解.贞元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个主张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就是集中而鲜明地反映民生疾苦。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遭受贬谪,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常乐,“独善其身”自居。2.题目解说:《观刈麦》是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刈:割。个性调整听课文录音活动2:初读诗歌。各人先自由朗读诗歌,圈画出生字,分清停顿,体会诗歌韵律及节奏特点。→组内合作,扫除字词障碍。→组内互读→各组自由派出代表班内展示,交流纠错。→全班集体齐读展示。活动3:再读诗歌。再次大声朗读全诗,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画出难解的字句,组内互助解决。→自己用创作性的语言说说作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生活情景?→组内互助解决→组间互助→各组派出代表在小黑板上展示。活动4:赏析诗歌。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并进行合作展示。1.诗中人:大声朗读诗歌,找“诗中人”,并用诗中原词作答。2.诗中景:农家人很少有空闲的时候,到了五月,夜晚刮起了一场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了……诗中的人们面对这样的情景都在干什么呢?结合诗句朗读体会。3.诗中情: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合作演读,身临其境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展示→组间展示,出示小黑板,观察本组板书与其他小组板书有没有不同之处,如有,小组讨论后或自我订正,或讲述理由帮别的小组订正。→指定小组集体展示。)活动5:背诵课文自由背诵→小组成员互背→组内试背→参加全班背诵。课外迁移,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一、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二、“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2005年2月27日〈〈人民日报〉〉。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