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一、论文题目:新乡贤参与农村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二、论文的背景和意义截止2021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60.60%,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乡村精英流失、人心离散和日益严重的空壳化,进而导致乡村发展根基的弱化①。乡村空壳化的根源,是传统乡村文化的衰亡,因此乡村的振兴,不仅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的振兴,更是乡村文化的振兴,乡贤文化作为一种乡村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基层治理能力、涵育文明乡风的精神力量。当代乡贤威望高、人脉广、能力强、经验足,是民间权威和地方精英的结合体。作为民间权威,他们能够以德治有效的化解乡村矛盾,凝聚社会治理合力,弥补乡村法治所带来的不足,是涵育文明乡风,重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力量。作为地方精英,新乡贤能通过参与基层自治,精准把握国家政策,引导和塑造乡村发展。因此如何增强新乡贤的培育动力,分析新乡贤回归的动力逻辑,厘清新乡贤回归的行动逻辑,引导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返场,对于完善乡村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二、论文的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文献综合法的方式:将新乡贤参与农村发展确定为主要研究内容后,通过知网以及校内图书馆等渠道查阅了大量与新乡贤参与农村发展相关的资料,对目前国内外与新乡贤参与农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搜集与梳理,然后筛选出本论文所需要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框架。三、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引言一、相关概念界定(一)乡村振兴(二)乡村治理(三)新乡贤二、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新乡贤培育的内生性动能缺失(二)新乡贤回归的制度规范有待完善(三)基层治理中实践与目标的偏离(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组织基础薄弱三、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新乡贤培育的政策环境与社会环境发生改变(二)新乡贤利益保障机制与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三)乡镇政权行政责任观念异化(四)乡村社会组织发展机制不完善四、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一)规范新乡贤认定程序,增强新乡贤身份感召力(二)健全新乡贤利益保障机制与行为约束机制(三)警惕治理方式创新对治理制度改革的挤出效应(四)推广新乡贤组织,夯实内生主体基础五、结语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第1周收集资料,确定论文题目和提纲,提交指导老师审阅;第2~4周根据写作提纲收集论文的素材和资料,撰写论文初稿;第5周完成初稿,交指导教师审阅;第6周根据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修改初稿;第7周完成初稿的修改,根据指导老师修改意见修改二稿;第8周完成二稿的修改,交指导教师审阅;第9~10周根据指导教师反馈的意见,进行三、四稿的修改;直至导师认可,最后定稿打印、提交论文。五、参考文献[1]李昌平.海外农村建设启示录:J].商界,2016(6).[2]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22(2).[3]徐增阳,黄辉祥.财政压力与行政变迁一一农村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政府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2020(9).[4]贺雪峰等.中国乡村治理:结构和类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3).[5]王汉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工业化与农村精英构成的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5).[6]蒋永甫.乡村治理:回顾与前瞻一一农村改革三十年来乡村治理的学术史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9(1).[7]周安平.社会自治与国家公权[J].法学,2022(10).[8]张健.传统社会乡绅的乡村治理[J].安徽农业科学,2019(5).[9]贺雪峰.论乡村治理内卷化——以河南K镇调查为例[J].开放时代,2021(2).[10]阎占定.乡村治理的新路径:政府主导治理向市场引导治理的转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9).[11]熊易寒.“半城市化”对中国乡村民主的挑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