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课题研究摘要幼儿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健康的生活习惯是人格形成的核心。陈鹤琴先生指出,如果你有一个好习惯,你会得到一生的祝福。如果你没有一个好习惯,你将终身受苦。通过对幼儿教育策略的研究,可以帮助幼儿度过进入幼儿园的焦虑期,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逐渐形成秩序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它促进了整体教育水平的发展和提高。研究发现,日常生活方式、艺术活动、游戏活动和家庭教育都有益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词: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方法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大多数习惯都是童年时代养成的,占人类一生十分之九的行为。”因此,在课堂上养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习惯是基础,所谓的养育教育,是积极引导孩子。传统的儿童教育需要家庭和儿童教育的结合,儿童尽可能融入幼儿园的正常教育活动,鼓励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幼儿习惯定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积极、健康、合适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觉性。这些良好行为习惯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良好、与人交往沟通能力良好、态度和情绪调控能力良好和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良好等。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规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榜样示范、引导教育、奖惩机制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具体的教育和培育,同时加强家校合作,为幼儿提供一个儿童社会化的良好环境。二、幼儿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幼儿阶段是儿童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在幼儿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中,饮食习惯、交往习惯和团体规则习惯方面是普遍存在的。(一)饮食习惯方面幼儿的饮食习惯需要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关心和引导。在幼儿阶段,很多幼儿存在着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如果不能及时加以改正,会对幼儿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挑食和偏食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身体发育,还会影响到幼儿对膳食知识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暴饮暴食则很容易导致幼儿出现肥胖等健康问题。(二)交往习惯方面幼儿是社交活动的重要人群之一,交往习惯的形成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幼儿阶段,很多幼儿存在着自私、霸道、拒绝和孤僻等不良交往习惯。自私和霸道行为是因为幼儿无法自我约束和控制,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而拒绝和孤僻则往往是因为幼儿缺乏自信心和独立性,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三)团体规则习惯方面团体规则是团队运作的核心,幼儿要想在幼儿园获得良好的发展和适应环境,需要遵守团队的基本规则。在幼儿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中,不合群、不服从和冲动等问题比较突出。不合群表现为幼儿在团队活动中常表现出孤立自闭等行为;不服从表现为幼儿对师长的指令和团队规则不遵守或不理解;冲动表现为幼儿缺乏自制能力,常常随意出手、乱动或跑动等行为。三、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一般是由外界环境、个人特点和家庭教育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形成过程中,家长的纵容、缺乏引导的模仿和对新环境的过激反应等是比较常见的原因。(一)家长的纵容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如果家长过于溺爱、纵容幼儿,不管是在饮食、交往还是团体规则等方面如果有不良表现,家长没有及时止损反而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那么幼儿就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从而形成不良行为习惯。比如,当孩子在公众场合表现过分的喧闹和挑衅时,如果家长不理会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算了”,那么幼儿就可能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无害的,从而引发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二)缺乏引导的模仿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好的榜样和引导非常重要。如果幼儿长时间处于缺乏模仿和引导的状态下,则很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习惯。例如,幼儿缺乏良好的亲子关系或是缺乏被身边成年人的指导引导,可能会形成孤僻、自闭等不良行为习惯。而在家庭中,家长的言行举止、家庭氛围等行为模式对幼儿也极具影响力。如果家长在公共场合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