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总是以高扬的人文精神为目标导向,总是以促进学生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为目的。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为目的。它要求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根本性标志。只有在课堂中尊重人、理解人,给人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权力,才能充分地发展人,使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这需要教师付出坚实的努力。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语文教育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是为了考试。其次,教师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2、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情感、道德、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没有语文知识,难以形成语文能力、品德和精神,而有了语文知识,未必就能形成能力、品德和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知识是科学理性的基础,没有知识就无法准确地认识事物并进行正确判断和推理,因此知识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任何只顾学生兴趣而轻视知识教育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为了提高升学率让学生苦练应试技巧,死记硬背语文基础知识,把学生的情感搁置一边的应试教育也是不可取的。过去一味强调学生对语文系统知识尤其是狭义的语文知识的掌握,却不知这些知识的掌握并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谋求语文基础知识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关系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及观察的能力,利用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地认识世界并描述世界,获得人文精神。在中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听说读写及观察的知识,汉语知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四个重要领域。除此之外,学生还应该掌握使用常用工具书的知识、搜集和处理信息等的知识。从知识的类型上讲,它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对学生获得真正的语文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这些知识,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学生利用一定的语文文学知识从课文的语言来分析作品,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在领会的过程中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对人、社会、自然的正确认识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正确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般教师认为课文内容具有人文性的根本原因,也是语文课程的魅力和核心所在。正如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所说:“国语教学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或字母用法和段落句读的问题,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内容问题。国语不是训诂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在语文课程中,学生接触到先哲和时贤的思想情感,了解他们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看法而获得精神的力量和信仰,获得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的传统和精华,这正是语文课程的功能和价值所在。然而,过去的语文教学只重视语文知识点的落实,把一篇篇充满丰富想象与情感的文章肢解成干巴巴的结构和框架,根本不顾及学生是否与作者的思想达成共鸣,是否从文章中得到启发,从而受到情感影响或获得精神力量。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人、社会、自然的正确认识,就需要语文教科书中的范文在内容上要有深刻的文化意义、人文意蕴和审美价值,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大量课外阅读材料。学生通过丰富的语文材料,了解日月星辰、天地人文、风俗人情等丰富的思想内容,了解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应照、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