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书论文(设计)题目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研究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一)选题背景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国外市场需求萎缩,贸易保护蔓延,中国出口额发生较大的波动,尤其是鞋类、轮胎、钢铁、机电等传统优势产品,及其它以低价在国际市场上竞争,靠量取胜的产品,出口受到较大影响,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具有一定的不可持续性。此外,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地成本、资源和环境成本的不断攀升,大量初级要素和资源依赖型出口商品的成本增长,低质低价的市场竞争战略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出口贸易发展方式。为此,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重构出口竞争新优势的核心问题是调整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是指各种商品的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贸易理论和经验研究的一个核心领域,因为它能直接反映出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对各国的贸易利益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作为第一出口大国,其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仅可以提高贸易利益,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迁特征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作用机制,剖析制约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可以为政府、企业界以及学术界的研究以及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二)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该选题是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出发,对于我国在国际上货物贸易状况进行了分析,运用了要素禀赋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技术差距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在对于诸多理论使用的过程中对理论的运用提供了实例证明,也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宏观指导,在分析出口贸易问题上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视野,从而丰富相关贸易资料。2、实际意义出口商品结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商品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反映,是一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地位高低的具体表现,也直接决定了在对外贸易利益分配中的多寡。现阶段,转型发展中的中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积极发展诸如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提高我国所处的产业链位置,这些有关产业发展的政策的制定如果能恰当地提升出口商品的层次和优化贸易结构,就必须认识出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判断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性,这对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二、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动态“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Smith)著述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softheWealthofNations简称《国富论》,在地域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适合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如果任何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的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1]。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家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对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从而提出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具有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国家存在贸易可能性,各国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比较劣势的商品[2]。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Heckherschel)进一步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提出要素享赋理论:“各个国家不同生产要素的比率不同,因此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并严格假定技术水平恒定、规模收益不变、消费者偏好相同,一国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充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3]。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Krugman,Paul)因此将水平型贸易作为研究的对象,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创立了规模经济理论,解释了无论比较优势说还是要素享赋说都无法解释的无差异商品交易现象。该理论不再假设规模报酬不变,且将市场结构理论引入国际贸易的分析中,进一步强调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对贸易的影响。研究认为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的贸易,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