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论文)题目: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对策研究开题报告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1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以及全面的信息共享已成为政府发展的大趋势。分析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电子政务建设的有效对策,对于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起到一定的作用。二、研究现状:已掌握的文献资料显示,理论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相关研究:1、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根据文献资料掌握的情况,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是起点较低,信息化基础薄弱。刘丽红(2009)指出,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才开始尝试和逐步推行办公自动化,许多地方政府的办公设备仍然比较陈旧落后,根本无法满足电子政务的信息化要求。李新仕(2006)也认为,我国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总体信息化水平低,目前还在进行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二是发展迅速但不平衡。电子政务的不平衡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区的不平衡、行业的不平衡和城乡的不平衡。刘爱荣(2006)指出,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发展较快,如北京、上海、福建、广东等地,我国其它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相对迟缓。吴昊,孙宝文(2009)认为,中西部地区总体建设水平落后于东部,但差距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等硬件设施上,而不是对信息化的认识上。三是政府上网工程已初具规模,成效显著。金莲,苏国君(2008)和宋沛军(2005)都指出,我国很重视电子政务的发展,绝大部分政府部门都已建立互联网站,并且大多数政府网站都已实现了通过网络向社会、公民发布政务信息的功能。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电子政务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的标准在国外,发展电子政务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宏观发展规划,也没有出台统一的技术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张博(2008)指出了这一问题。李新仕(2006)同样这么认为,并指出这一问题既给国家造成大量的浪费,也给政府工作带来不必要的被动。第二,政府公务员在电子政务认识和观念上还存在问题在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中,广大公务员对电子政务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认识不全面。费蓉(2007)指出政府公务人员消极回避电子政务。晁育峰,张勇(2006)提出了公务员对电子政务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一种是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并认为这些都是只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改进的结果。而刘晓辉(2009)提出公务员保守陈腐的行政观念和传统政府管理模式,已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阻力之一,并强调公务员观念的转变已成为电子政务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第三,电子政务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目前,我国在电子政务立法这一重要环节上极为滞后,现行的各种法律法规已明显不适应电子政务的发展,许多方面也基本上处于空白,缺少详细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欠缺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一大阻碍。刘丽红(2009)明确地指出了这一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刘爱荣(2006)认为法律法规缺乏,相应制约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第四,电子政务存在“信息孤岛”和“信息鸿沟”现象在我国,自电子政务发展来,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各级政府在推进电子政务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各自为政、自成一体、不联不通、没有有效整合,无法进行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和交换,最终形成了众多的彼此隔离的信息孤岛。信息鸿沟也是一个很明显的现象,这是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包括区域不平衡、行业不平衡、对象不平衡。温尊平,廖文杰(2007)对这两个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3、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针对上述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具体的意见和建议有:第一,制定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娄策群,刘光容(2006)提出了注重电子政务发展的体制条件的重要性,认为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经验来制定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闵春芳,黄尚文(2008)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