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家乡农村初三学生实施乡情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乡情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10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注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渗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安排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专题,对初中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国情教育,我们认为国情教育更要从乡情教育抓起。当前我国农村也在发生深刻的社会变革,城镇化快速推进,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留守儿童比例增大,家庭教育严重缺位。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得各种信息,了解许多社会现象,他们对新奇、趣味的事物着迷,对周围的社会环境,包括自己家乡缺乏了解,因而感情淡薄,甚至一些学生产生嫌弃家乡的想法。这不得不引起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现在的初三学生不了解乡域界址,不知道古往今来家乡的名人,不知道家乡山水的秀丽,更不知道家乡的特产……让他们赞美家乡很多人不知道说些什么,从现在的具体情况来看,初三教师重视学科教学,对提高学科成绩尽心尽力,对乡情教育十分忽视。初三学生毕业后有的通过读书离开了家1乡,有的通过打工走出了家乡,真正留在家乡的学生凤毛麟角。如果不在初三年段开展乡情教育,会导致学校失去乡情教育的最后机会,这也是农村学校教育的缺位。。我校地处农村地区,学校周边拥有丰富的乡情教育资源:唐家桥革命烈士墓及家喻户晓的革命事迹、原生态的铁厂沟、河水坝风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种养基地,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新民居、新村落,以及丰富的乡村民间故事和民俗风情等。我们选择这个课题开展研究,可以让学生走进家乡、了解家乡,进一步热爱家乡,让家乡情感扎根于心,将来为家乡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二、研究的意义。1.通过乡情教育的实践研究,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家乡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德情感,立志为家乡作贡献、服务家乡、报效祖国。2、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了解家乡、走进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等活动,可以促进教师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的提高。三、研究现状目前,国内有很多学校开展了热爱家乡的课题研究,也有部分地方开展了乡情教育研究,选择的年级有的是小学年级,有的是幼儿教育,在初中主要集中在初一初二两个年级,还没有学校在初三年级开展乡情教育实践研究,有的地方只2是以校外实践活动的方式开展,没有上升到课题研究的高度。我们选择这个课题正好填补这个空白。四、研究内容1.学生所在地的乡域界址,特别是家庭的方位、包产地的界址、自有山林的界址等。2.本乡域内的秀美山水,本乡域内的历史名人和当代楷模。3.本乡域的民俗文化,特别是名优特产。五、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比较法、统计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六、研究过程1.研究周期2012年3月---2013年6月2.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2012年3月—4月)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为开展课题研究做好理论准备。确定好实验班级,开展初三学生乡情问卷调查。(2)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3年4月)教师组织、指导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以个人、小组、和班级等形式参与。开展的主要实践活动有:31、可歌可泣的太和英烈。主要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祭扫唐家桥革命烈士墓:听烈士后代讲先烈的动人故事、收集整理烈士英名录、写纪念文章等来加深对先烈的认识。2、风光迤逦的太和山水。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学生自主参观、摄影、评选、写游记、评选最美景点、写推介词等活动,知道本乡的界址,特别是家的位置,包产地或自有山林的界址,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家乡的山水。3.日新月异的太和大地。学生与当代太和人的亲密接触,特别是与自己父母、长辈的经常接触,感受太和人的善良和诚实,懂得感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感悟这方热土是大有作为的,学生参观新农村建设,对比自己家庭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幸福要靠辛勤劳动得来,农民也可以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立志建设家乡。4.太和的困惑与呻吟。学生走访家里的长辈和当地的知名人士,了解太和的民风民俗,了解太和的土特产,注意观察、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