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村级社会管理是指与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对的社会领域的村级管理活动,是农村基层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村级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机制是维持村级社会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一个有机系统,是实施村级社会领域各项管理活动的核心问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农村的社会矛盾却在不断增加,反映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生产安全、食品安全、上地规划、环境卫生、治安防范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农村社会矛盾问题的不断增多,对村级社会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就客观上促成了村级社会管理的创新。村级社会管理的内涵也不断得到拓展,覆盖到农村社会的各个领域,涉猎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触及到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说“郡县治则天下治;郡县安,则天下安”,那进一步讲,村(社区)治,则郡县治,进而天下治;村(社区)安,则郡县安,进而天下安。从本题的理论意义来看,当前我国关于村级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少之又少,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严重落后于实践,关于村级社会管理创新保障机制方面的研究尤为匮缺,这在客观上要求加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本题把村级社会管理创新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政治学、管理学、领导科学、人才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对其运行规律诸方面做出理论论证,有利于从政治高度拓展和丰富村级社会管理理论和创新研究的视野,可探索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规律,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从本题的现实意义来看,完善村级社会管理,是优化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社会面貌、维护农村社会安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题中之义。创新村级社会管理,提升村级公共服务水平,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切实解决城乡经济一体化问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加强和创新村级社会管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当前建立的村级社会管理创新保障机制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村级社会管理创新保障机制没有实施好,不仅会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稳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可能会引发其它新的农村问题。因此,对当前我国村级社会管理创新保障机制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尤其建立在以乡县为基础的实证分析上,通过借鉴成效,剖析缺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配套建议,现实意义重大。本题还可为各级党政部门推进村级社会管理创新创新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一些具体对策建议还将对有关基层领导提供更直接的工作启示和指导作用。国内外研究现状:1.社会管理相关理论研究伴随着历史和时代条件的变迁,西方社会管理思想及理论也不断变化、发展和丰富。社会管理的主体、手段、体系及运行机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总是呈现出显著的时代特征,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情况相适应。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对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大致经过了产生、发展、反思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产生阶段,以社会自我管理为主,是社会主导的社会管理;发展阶段,以政府干预调控为主,是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反思阶段,强调国家和社会的合作,力图构建国家、社会的共同治理模式。在社会管理的外延和内涵上,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社会管理的含义是国家为提高经济效率、社会公平最大化而干预社会生活的科学性、系统化、全面性社会管理机制、管理技术、路线方法的总和。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力量对独立于政治、经济领域之外的那部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而这种社会管理职能很大程度上都必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行使,但是,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在获得许可后准许进入部分社会管理过程。西方城市社会管理理论伴随着城市社区的不断发展和治理创新,逐步趋于完善,随后,西方学者把关注焦点和视角转向至乡村治理上。乡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相比,异质性明显增强,这种较强的异质性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乡村社区社会管理的难度。在西方学者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