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教学《雷雨》有感一、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在上《雷雨》前我选多篇教学设计,反复推敲,把适合我们班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内容重新组合;再把课本内容熟悉,挖掘内容,找出重点、难点,设计难点易解的切入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如:越来越亮、越下越大等词语格式训练,把句子改成比喻句,用动词说句子说ABB式的词语,说近义词,考虑作者写作的意图。从学生出发,所使用的方法、内容要适合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太难学生啃不动,太简单学生没兴趣。平时深入了解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哪个层次,给学生充分展示,让学生质疑问难,多思考,能力就能提高。二、上课上课时不一定按自己写的教案上,灵活调整,可增可减,以文本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培养语文感情。1、课堂的容量、信息量要尽量多,训练点多积累就会多。例如学习《雷雨》第一自然段时,说一说“一动不动、一声不叫”的近义词“纹丝不动、一声不响”,还要模仿说词语:一去不返、一言不发、一字不漏、一钱不值、一毛不拔。模仿“黑沉沉”说词语白茫茫、绿油油、红艳艳、黑压压。模仿“黑沉沉地压下来。”说句子。这段话写雷雨前的哪些景物?(乌云、树叶、蝉)用这些事物来说明雷雨前怎样的景象?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形成对比,雷雨前“蝉一声也不叫”,雷雨后“蝉叫了”一静一动前后呼应,结构严紧。雷雨中写雨声“哗、哗、哗”是音乐美,“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是画面美,“雨越下越大”“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是一种变化美。课堂上从词语、句子的训练到审美的培养,就是学习过程中能力的提高。2、学生学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例如老师教学生怎样提问,学生就会学习提问,例如学习第三自然段,有学生提问:“在下雨前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为什么?”学习第五自然段上时,有学生出题:“用关联词因为……所以……说说第五自然段,意思不变。”学习第六自然段时,有学生提问:“‘渐渐地渐渐地’说明什么?”学习第八自然段时,有学生提问:“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对文本材料研究得深入,提问的水平就越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3、评价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当为自己组争得一分时是非常自豪,能鼓励学生多动脑,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