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我的名字说课稿VIP免费

我的名字说课稿_第1页
1/4
我的名字说课稿_第2页
2/4
我的名字说课稿_第3页
3/4
“情境探疑”教学模式观摩课《我的名字》说课稿张应芳一、教材分析《我的名字》这首诗歌从名字的角度写了四件“我”帮助别人的好事,人们用“小朋友、红领巾、好孩子、小雷锋”四个称呼赞美了“我”助人为乐、不留姓名的好品质。这首小诗构思新颖,从名字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事物入手,写“我”没留下自己的姓名,但是人们又赠与“我”许多美好的名字,而“我”究竟做了什么事,却没有直接叙述,这样更能引起读者思考。二、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间对话的过程。因此,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阶段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和感悟,突现文本的扎实解读;力求在真实的质疑探究、入境解疑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力求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乐于创新等能力;力求在朴实的教学流程中,灵活体现“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的主旨,最终较好地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整堂课,让学生在入境想象、探究理解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力求达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情感熏陶及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三、教法、学法由于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情景教学法、诵读体验法,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课前质疑,入境解疑,运用读中感悟,观察对比,知识迁移等1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表达、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人们为什么称呼“我”为“小朋友、红领巾、好孩子、小雷锋”。2.过程与方法:谈话激趣,引导质疑;自读思考,同桌交流;细读诗歌,以读促讲;读中感悟,解疑交流;图文结合,创设情境;拓展延伸,引导想象;练习表达,激发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的高尚品格与美好心灵,教育学生做一个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人。五、教学重、难点:懂得“红领巾、小雷锋”等称呼的褒扬之意。六、教学流程设计依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的特点,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一)谈话激趣,设疑立标直接导入新课后,复习生字新词,然后水到渠成地导出本课的学习任务:细读品味《我的名字》这首诗歌。齐读课题之后,设疑激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围绕三个重点问题展开教学,分别是:(1)“我”做了哪几件好事?(2)大人们为什么这样称呼我?(3)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接着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从而保证了对话的有效进行。通过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确立为生成性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探究兴趣。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从一年级就应该培养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抓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从名字入手,很自然的复习了上节内容,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明确了2本节课的探究重点,快速进入自探环节。(二)自主探究,合作解疑此环节是在自学探究、同桌合作的基础上,围绕“‘我’做了哪几件好事?”这个问题进行汇报交流,整体感知。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同桌合作学习,使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三)品读诗歌,入境解疑这是本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围绕“我”做的四件好事,逐节品读理解诗歌内容。在读中感悟,解疑交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入境想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叙述事情,上台表演故事。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检查自探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解疑,在交流中理解内容,明白大人们为什么用这些美好的名字来称呼“我”,进而让学生感受“我”助人为乐、不留姓名的好品质,并鼓励学生向“我”...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我的名字说课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