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寨》教学设计依兰县高级中学刘英楠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次内容2、品味语言,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景抒情的。3、探索作品的丰厚意蕴,并结合实际,体悟坚守精神对生命的意义。教学重点: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理解文章“坚守”这种精神对人生的意义,探索作品丰富的意蕴,从而进一步感受张承志散文的精神魅力。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胡杨树视频,创设情境导入在西域的大漠戈壁中有一种树坚强挺立,茫茫风沙它不屈茁壮,根扎沙漠深处,寻找含水的土壤,头顶炽热的太阳,活出生命坚强,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这就是西域胡杨;在塞北的戈壁滩上同样有一种人傲视风沙吹袭,他们同狂风对抗,同黄沙较量,逆境中坚强生存,没有鲜花娇艳,没有绿树青苍注定与寂寞长相伴,但他们却在那儿固守了千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他们就是汉家寨人。今日就让我们随同张承志先生一起走进这塞北的汉家寨吧!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简介作者及相关作品找学生介绍张承志课件补充:张承志的艺术特色2、解题:汉家寨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4、初读课文后,你对汉家寨印象如何?四、讲授新课:针对课文赏析这方面,我为同学们设计了三个步骤,首先来看一下第一个步骤“品”。(一)品1、我们一般说品,指的是品味文章的语言。有人评价张承志是当代文坛上有着良好语言修养的一位作家。我个人认为最能彰显一个作家语言功底的莫过于写景部分,文章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哪个部分写景语句最为集中?第一部分。好,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向文章的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写景的句子中,用笔画出最打动你,最震撼你的句子。画完之后请大家各自放声诵读出你的句子。2、找同学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它好在哪里?(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写作角度三个方面赏析)3、刚才赏析的语句其实就在向我们点明汉家寨的环境特点,现帮大家归纳一下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些景物特点的。明确:抓住作者自身的感受来表现环境特点。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形象地说明环境特点。通过列举特定环境下的特定景物来凸显环境特。4、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环境有何作用?明确:渲染了(一)读:粗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及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结构内容:(1-6)走近汉家寨沿途所见所闻所感(7-30)走进汉家寨的所见所思(31-36)离开汉家寨后的思考点拨:以行踪为线(抓住标志性语句理思路)明确:一般的游记,笔随人离而止。可本文虽以作者的行踪为线,但却与一般的游记不同,它重在写离开后的思索领悟,有较强的理性色彩,这就凸显了议论性散文也就是哲思散文的特点。(二)品1、汉家寨所处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品一品。明确:空旷死寂酷热干旱贫瘠险恶贫穷落后人迹罕至(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结合学生分析到的句子,适时地边读边品边体味。)1)抓住作者自身的感受来表现环境特点。“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在那种过于雄大磅礴的自然之境中,我觉得自己渺小得连悲哀都是徒劳。”2)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形象地说明环境特点。①“和北麓的蓝松嫩草判若两地——天山南麓是大地被烤伤的一块皮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天山南麓比作一块被烤伤的皮肤,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是红肿并伤痕累累,作者将这恶劣、酷热、干旱的环境特点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出来。②“山坳折皱之间,风蚀的痕迹像刀割一样清晰,狞恶的尖石棱一浪浪堆起,布满着正对太阳的一面山坡。”用刀割来比喻风霜的侵蚀,突出了风很大、很猛,风霜凛冽。③“马在这种碎石中谨慎的选择着落蹄之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马拟人化了,突出了天山南麓地面上的贫瘠和尖利,路难行走。④“亲眼看到从高山牧场向不毛之地一步步一分分地憔悴衰老,心中感受是奇异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