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反应专题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是研究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模式,其实质为电子的转移,通过化合价的改变为特征来分析、判断和应用,从特征分化学反应只为两种(即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学设置跨度较长,初中、高一、高二及以后的高三都开设不同层次相关知识,知识零散又层次递进,因而使学生建立一种重要研究模式,是化学教师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学完氮族中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后,设置该复习专题。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确定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是学好化学必备一种应用广泛的基础理论,它可以用一些经典知识验证其转化规律,获得感性认识。根据《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体现三个维度的整合要求、教育理念及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复习,达到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实质,学会计算元素的化合价掌握用元素化合价的改变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掌握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判断及计算,并利用电子守恒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性质及强弱比较,与物质的量结合的几种简单计算。(2)能力目标:教会学生能利用对立统一关系研究氧化还原反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通过学习,提升及灵活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技巧,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构建知识网络体系。(3)情感目标: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教会学生能利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关系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①重点及确定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学习跨度较长,知识零散,学生缺乏较丰富的感性知识,致使其它化学知识的学习难以进行,因此,本节的重点是学会计算元素的化合价;掌握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②难点及确定依据:目的是让学生提升及灵活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技巧,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提升综合能力。故确定为双线桥法分析,转移电子数目的计算,会用电子守恒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及步骤,学会对氧化还原反应中物质的性质判断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和物质的量结合进行计算小综合。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做成互动课件进行归纳、比较,即可体现收敛思维的明确性、目的性、可操作性,又体现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同时可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具体需要,采用如下过程:出示问题→学生互动及讨论→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的现场作业评讲→演示课件对比→练习探索→理论加强→巩固提高,达到复习效益的最大化。二、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阶段和本章的学习,一部分学生已有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及相关概念的积累,但学业成绩已开始分化,一部分学生认为化学物质多,性质多,理论难记忆,易混淆,更不用说是应用,畏难情绪较严重,有的学生开始失去信心。如何记忆和应用,重新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效率,这就要求发挥教师“导”的主体功能,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心理调节对学法指导有着特殊意义,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包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习惯,以及获得成功或失败表现出来的情感。教师应在课堂中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的学习和探索,体验化学探究的成功和失败;同时结合本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寓于生动的课堂学习中,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认知态度和良好的思维品质。3、知识构建的方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从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引导1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拓展,使学生始终积极地参与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学习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展示教学重点、难点和解题方法,并及时地对学生活动的结果作出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同时从学生活动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双边活动。在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