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泉城特有的自然景观,体会泉城的泉水多,泉水美,激发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品德。⒉理解第1自然段的段式,会用"有的……有的……"练写课间活动的一个场景。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教学重难点:1、品读课文,了解各泉水的特点,体会泉水的美。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三、教学准备:关于著名的珍珠泉、五龙泉、黑虎泉、趵突泉的多媒体图片四、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⒈集体读课题。⒉师板课题《泉城》,学生提出疑问。如:泉城在哪?(二)学习第一自然段自由读第1自然段,数一数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告诉我们什么?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三句)指名读第一句。这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默读第二句,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从那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出示:这些泉水有的白浪翻,好像银华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指名读这句话。回答问题。(这句话有4个分句,前两句写泉的行,后两句写泉的声音。)作者为了把泉的不同形态和声音写出来,用什么词连接的?(有的……有的……)谁能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第二句话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泉水的美丽。指导朗读第二句。(一、三两句声音高些,二、四句声音要低缓)范读,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济南72泉,最著名是哪些?读第三句。"著名"是什么意思?(有名)(三)练习⒈朗读课文⒉观察学校课间活动的一个场面些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在要求学生把握全段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写泉的4个分句。第一、第二两个分句,作者用了“好像银花盛开”与“好像明珠散落”两个比喻来绘形;第三、第四两个分句,作者又用“如虎啸狮吼”与“如秋雨潇潇”两个比喻来摹声。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朗读,默读课文,想象泉水喷涌的种种形态和声音,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意思和情味,感受作者描绘的真切细致。在此基础上,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味。(四)学习第2自然段。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读后回答。(第一句写珍珠泉的位置,第二句写珍珠泉池的大小,三四句写泉水的样子)把描写珍珠泉样子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出示:泉水从地下往上涌。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像一串串珍珠。这两个句子那个好,为什么?欣赏"在阳光的映照下,……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拧到水面上来。""拧"是什么意思?大家做做拧的动作。指导朗读。小结:这一自然段具体写了珍珠泉美丽、神奇的景象。⒉自学第3,4自然段。⑴出示学习要求。①默读3,4自然段。②数一数每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③五龙潭、黑虎潭分别在什么地方?(用:"____"画出来)有什么的特点?⑵学生自学。⑶检查。①看图②填表。⑷学生练读。⒊学习第五自然段。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趵突泉有什么特点?找出描写趵突泉样子的句子。"七十二泉之首"是什么意思?"差不多占了大半公园"说明什么?(泉池大)那句话描写了趵突泉的神奇景象?欣赏"泉池正中有三股比水桶还粗的清泉,……如同三堆白雪"看图理解。指导朗读。小结: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景观尤为壮观。⒋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与第一段相应的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教师小结写作方法。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仍采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思路:通读全段,感知主要内容;品读词句,理解主要内容;诵读课文,表达思想感情。在引导学生品读词句时,要让学生充分读书,想象课文描绘的图景,通过“清澈见底”、“往上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拎到了水面上”等词语体会珍珠泉的神奇;通过“石头雕成”、“喷吐”、“水声喧腾”、“昼夜不息”等词语体会黑虎泉的气势;通过“开阔”、“水很清”、“往上冒”、“三堆白雪”等词语体会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的缘由。在对课文进行充分品读之后,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说说对文章的理解,谈谈自己品读的收获。(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泉城的景色多美呀!是什么创造这奇迹?对,是大自然。让我们再次细细朗读课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