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和景观改造策略---以南昌市麦园垃圾场为例摘要:地球上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然而垃圾填埋场却占去了大量土地,成了地球伤疤,通过生态修复解决环境问题已刻不容缓,这将是环境治理的大趋势。最近这些年,垃圾处理已成为建设城市和整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开始把眼光投向垃圾资源化和景观化利用的研究,把垃圾填埋场视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用地、一种珍贵的土地资源,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将垃圾填埋场资源化和景观化,实现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景观改造;土壤修复;可持续发展1选题研究意义和目的根据2015年发布的《土十条》,土壤修复是继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之后又一个环保时代课题。目前我国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以填埋为主,不仅影响周边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系统等,还会对附近居民产生急性和慢性的有毒危害,进一步引发一连串的疾病[1]。同时,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垃圾填埋场逼近市区,影响周围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这些已到库容量的垃圾填埋场或者已废弃垃圾填埋场,如果对它们进行生态修复和景观绿化,不但能降低污染,缓解人地矛盾,还可以为居民创造新的美丽景观和游玩空间[2]。南昌麦园垃圾处理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方向的南昌经开区蛟桥镇双岭村境内,距离市区约15千米,占地面积106.73公顷(其中填埋库区占地65.49公顷)。根据对国内外垃圾场生态修复理论的研究以及对相关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垃圾场生态修复和景观改造的理论及经验,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南昌麦园垃圾场的现状分析,提出一套更加适合该垃圾场循序渐进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模式,打造一个全新且有生命的多功能生态公园,也是为了让人们反思对大自然的伤害并有所改正。麦园垃圾场的生态景观改造对土地资源再利用、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对南昌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以及对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都有重大意义,希望对麦园垃圾场以及其他待改造的垃圾场今后的生态景观改造提供借鉴与参考价值。2.3项目概况南昌麦园垃圾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方向的昌北开发区蛟桥镇双岭村境内,背靠梅岭国家森林公园,面向南昌市区,离南昌市西外环高速公路和铁路不足500米,距市区约15千米。占地面积106.73公顷(其中填埋库区占地65.49公顷)。从入口开始沿途依次是南昌麦园垃圾处理场环境监测站、环保材料供应站、建筑垃圾处理场、渗滤液深度处理站、餐厨垃圾处理厂、机修厂、填埋科、加油站,然后才是高度差较大的填埋库区。垃圾填埋区原本是一个水库,三面环山、一面开口朝向市区,像一个畚箕;水库大坝底的海拔为42米,设计填埋标高可达120米,总库容量是1793万立方,设计使用31.5年之久。从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十年之后库区填埋高度已达80米。如今差不多到二十年了,由此推算,麦园垃圾场已经是在超负荷运营,必须停止使用,进行封场和绿化。3修复策略3.1基本思路根据“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的理念,确立以“退思﹒再生﹒更新”为主题,即“反思补过审视未来,生态重建景观再生,不断更新长期发展”主题概念。生态修复和景观改造采用分三个阶段走的治理策略,初期以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为主,根据麦园垃圾填埋场垃圾的污染程度和稳定化程度,分为2个区域,即A区和B区,其中后者比前者较为稳定,A区采取最适宜的好氧修复技术处理[3],B区进行封场厌氧处理,铺膜后覆上150厘米厚的土壤层,种植草坪和小灌木,加固土壤后再种植树木,形成绿地,同时将建筑垃圾处理场进行地形微整和植被恢复;中期以生态重建和功能植入为主,采用高转筒车或水泵从大吉岭水库引水形成各种水环境,为死气沉沉的垃圾场注入鲜活的血液;后期以功能提升与完善为主,根据综合生态公园的基本要求和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进行功能完善。利用垃圾场的生态系统自然演替规律,在不同阶段通过持续的植物种植尝试,更新不同种类和功能的植被,加快生态系统的修复,一步步形成能够自我维护和自我循环的良性生态系统,并且结合垃圾场内的工业机械设备和南昌地域文化进行景观设计,最终将这个城市伤疤愈合,建设集生态保护、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