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雨》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教学时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预设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预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预设能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预设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个性化体验,真正让阅读教学成为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引发思维碰撞,进行情感交流。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激情打开学生与文本的绿色对话空间,浓情营造师生之间充满灵性的对话磁。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识2个生字,理解“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浸、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歌曲《童年》磁带,琦君作品《烟愁》片段学生准备:儿时生活中的一件趣事,能够体现乡愁的诗歌或歌曲。预设流程:一.情境导入激趣1.播放《童年》歌曲,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美好。2.老师:同学们,我们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令人难忘的,那一幕幕的往事会永远珍藏在我们心里。现在,请打开你们记忆的闸门,谈一谈童年趣事,好吗?老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奇妙的——《桂花雨》。(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整体感知课文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2.学生交流读书体会。3.老师:读完了,你想跟老师说点什么?你能给自己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5.快速浏览课文,简要说出文章的写作思路。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要点概括。第一自然段:思故乡第二自然段:爱故乡第三自然段:恋故乡三.精读品味感悟,感受桂花香(一)老师:同学们见过桂花树吗?(幻灯)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可以用来形容这些桂花树呢?(二)老师:是呀,桂花树的样子长得笨笨的,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花朵也并不鲜艳芬芳,可作者喜欢的就是桂花,这是什么原因呢?(三)老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能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的句子吗?教师相机引领学生精读品析以下句子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朗读指导:品一口浓浓的桂花茶,沁人心脾;尝一口甜甜的桂花糕,唇齿留芳。你感受到这弥久不散的香气了吗?(学生朗读)每当桂花盛开时,满树生香,花香随风飘逸,弥漫四方,人们沉浸在花香里;不开花时,人们用它泡茶做糕点,整个村子全年也都像被浸泡在花香里似的,人们被这浓浓的花香给深深地陶醉了。如果你能把两个浸字读好了,就能够把我们也一起带入这个美妙的境界。分享摇花乐,享受桂花雨老师: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吗?你认为更重要的是什么?出示句子:这下,我们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象下雨,好香的雨啊!”1.自由读,互相交流“摇花乐”,“桂花雨”的感受。首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类似的感受。2.指导朗读: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怎样才能读出“摇花”的乐趣呢?(自由读——指名读——评价——练读——比赛读)体悟故乡情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都让我对桂花魂牵梦萦,但仅此而已吗?还有更特殊的原因吗?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课文最后第二自然段。出示句子: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1你感受到了什么?2事实上,真象母亲说的那样吗?请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理由。思考:到底是杭州的桂花香,还是家乡的桂花香呢?3学生自愿分组活动,推选代表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作者的母亲因为对家乡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她已经不是在用嗅觉来区分,而是用感情,用真心体会着桂花的香气。指导朗读:读这句话时,要读出母亲的什么感情?4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我,感染了我。母亲难忘,我更难忘,难忘家乡的桂花,难忘家乡的亲人和朋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