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伴我成长清晨,打开家门东风吹来,吹来的是华夏之风,是中华民族之风,是中国风亦是家风。著名戏曲《牡丹亭》,其中胡丽娘在其父母家风的熏陶下,变成了一位知书达礼的官家小姐,却也在封建教育下造就了她苦闷的性格,一次游园惊梦便要了她的性命。可见,家风决定一个人的性格,甚至是人生。自然,家风也并非是官宦富商那样大家族独有,像我们平头老百姓也有自己的家风,就如书香门弟之家,勤劳普实之家等。家风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每一个家的家风也各异,简单的来说家风是一代传一代,也会跟随时代发展,隔入一些新的家风进去,而我从小到大一直受家风熏陶。小时候,父母外出打工,我和弟弟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在农村,但村里的人都很讲礼仪,就是像我们家每次请客吃饭,爷爷总要告诉我们姐弟,吃饭要懂规矩:长辈没动筷子,你们晚辈不能动,长辈和你说话,你要认真回答,还教我们筷子、勺子怎样拿才不至于失礼,说这是我们家的家风,要一直延继下去。后来,随着我慢慢长大我到了镇上上学,每次别人请客时,那些稍微年轻的人,却是那么不懂礼仪。国风亦是家风,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自称,我在想,难道传统的家风都这么不值得传承吗?那中国何谓礼仪之邦。节约也许在当代社会最广泛用于节约能源方面,而家装不了能源,却能装下粮食,我家的另一家风便是节约珍息粮食。还是我到镇上上学后,便不再像小时候在农村那样有什么吃什么,变得特别挑食。不爱吃的就全扔掉,放假回去看爷爷奶奶的时候,也许是他们过惯了农村的生活,再熟悉不过的饭菜在我的面前却再难以下咽。而我不好意思说,只得勉强的吃两口,趁他们不注意时就悄悄把饭菜倒掉。我奇怪的举动引起了奶奶的注意。当我准备再扔时,奶奶看见了,立马沉下脸来,但是她不像我小时候那样夸张的骂我败家,她慎重地对我说不吃可以放着,别仍掉。我突然有些愧疚,我想起了小时候奶奶讲过的一个故事。在奶奶七八岁时,那时都是吃大锅饭(灾荒年),粮食比较紧缺,村里的狗半夜都会叫,不为别的,是有人去地里偷粮食,管理员这时候通常己回家睡觉,这一天的月亮格外明朗,奶奶家的狗叫了两声,汪汪……从门口溜出了两个黑影,这是我奶奶和奶奶的哥哥。奶奶家有共有七口人,我奶奶并是最小的一个,不懂事,在当时谁都会上山偷粮食,就算遇上熟人谁也不会笑话谁,也不会告发谁,而我奶奶这天晚上偷玉米回到家(其实当时是大集体,家里不可能煮熟食)。主要是因为奶奶的姐姐不愿意上山,但推开门时,姐姐己经断了气,是活活饿死的。在那个年代,饿死人很正常,可以说是的饿殍遍野。奶奶经历过,我也看不出她脸上有多么难过的表情,也许是她当时太小的原故,如果当时能有一碗我们这样的剩饭剩菜,她姐姐就会活下来了,奶奶也就不会失去亲人。同样,奶奶是农村人知道种庄稼有多辛苦,所以对粮食特别珍惜。我不尽想到咱们食堂中的那一句“一米一粒都是来之不易”,但同学们都视为空气,所以我家的家风决对不会浪费粮食。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正在挨饿,我们每节约一粒粮食,也许就能救活一些人的生命。就如我们如果在节约风气的家里长大,我们也会成为一个懂得节约珍惜的人。其实从古代的孟母三迁和今天我们讲的家规,都是为其家风而“建”。家风我们可以解释为家庭的风气,孟母之所以搬家,并是担心孟子沾上不良风气,而家规是强制性的规范风气每家的家风标准着他们一家人是怎样品格的人,同样也可以从人的言行举止看出他的家风如何,所以品格与家风是息息相关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之风,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好的家风可树造出一个优秀品德的人,家风决定人的格性,人品甚至人生观。家风伴随着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