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体会其深刻的内涵。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3、品味语言,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设计思想: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联系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细读品味精要文段,探究疑难问题,让学生感悟作品的内涵及海燕形象。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自主学习探究情境,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1、象征、烘托等手法的理解及运用。2、作品的内涵及其海燕形象的典型性。教学时数:两课时课前准备:1、高尔基简介。2、高尔基《海燕》写作的时代背景和相关资料。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通过课前自主预习和课下要求大家搜索了关于高尔基的一些资料,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散文诗《海燕》。二、认识作者,了解背景。1、介绍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伟大代表。二十世纪初,他的著名作品有《海燕之歌》《底层》《敌人》《母亲》等。还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2、写作背景,《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他用象征和寓意的艺术手法,热情歌颂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三、读中显情,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模仿,体会情感。要求:读准字音;记准生字字形;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运用工具书查正字音词义;与同学初略探讨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2、指名朗读,生生评价,师适时指导。方法:以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3、播放配乐朗读,生听读。(1)静听感受;(2)模仿朗读。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中,相互评价,增强感受,正确朗读。4、齐声朗读。(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之韵味。)四、自读探讨,感受形象。1、教师引导设疑: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首方框内提示的文字并思考:(1)作为一种海鸟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2)你是从方框提示中哪句话看出来的?2、请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应该怎样加?(勇敢的斗士,革命的先驱,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等)3、作者通过几幅画面来展现海燕的形象的?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通过对海燕的赞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作者通过暴风雨来临的三幅画面展现海燕形象,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战革命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满怀的战斗激情,热烈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鄙弃如海鸥、海鸭、企鹅般的怯懦自私者。表现了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五、小结思考、练习研讨。1、本文通过塑造了一个勇敢,高敖,自信,顽强的海燕形象,这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力量。结合背景想一想,高尔基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赞美海燕吗?2、问题研讨。(1)课文标题是《海燕》,作品中为什么还写到其他几种海鸟?(2)如果说“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么课文中其他事物也应该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请列出来与同学探讨。第二课时一、导入学习,问题研讨。1、我们上节课初步学习了解了高尔基的《海燕》,下面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要激越,要有气势,在阅读中让我们可进一步认识一下那勇敢,高傲的海燕吧!(指生读)2、学生交流发言不作定论,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序地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技巧,在阅读探讨过程中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