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过融上人兰若VIP免费

过融上人兰若_第1页
1/2
过融上人兰若_第2页
2/2
过融上人兰若作品鉴赏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因而尽兴欣赏。过,访问之意;融,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首句,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居处,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写得干净利落。次句紧承首句,指出“窗外无人”,也是静悄悄的。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诗人以溪声、鸟飞的声响和动态,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接下去,第三句“黄昏半在下山路”,省略了主语,句法简洁。七个字兼有叙事、抒情、写景。“黄昏”,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下山路”,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半在”,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却听钟声连翠微”,“却”字,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回首驻足的情状。“钟声连翠微”五个字,以景物形象、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萦绕,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连”字把听觉形象“钟声”与视觉形象“翠微”彼此沟通起来,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诗人流连忘返、迷恋山林的深情,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七绝诗篇幅短小,要求作者笔墨精炼。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无一句、一字是多余的。摄取的景物虽不多,却显得丰富多彩。题李世南画扇译文:郊外,一条溪流缓缓地流人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那儿有个人抱瓮汲水,我因而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那佛寺建在深山,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钟声。鉴赏:这首诗好在不单单写出了静态的画,而是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示画外的景与趣。诗人是这样构思的:画面有水,诗人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通过想像,加深形象,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手法:动静结合,有声无声结合,渲染烘托出香村野外恬静、安详的图画。试题1、要求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这道题的设置很有特点:没有直接问诗写了什么景或写了什么内容,而是让“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同时问“这样一幅面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将诗的形象和创造的意境都考查了。)答案: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试题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试题要求考生分析这首诗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要答这道题,就得知道一点绘画常识。绘画是用色彩造型的艺术,是视觉艺术而不是听觉艺术,只能观而不能听。明白了这些,仔细审读诗句,就能发现:“潺潺”是看到水而想到的流水声,“瑟瑟”是看到树林里树叶飘落而想到的风声,看到路上一个抱瓮的人就想到附近肯定有村庄,由隐约看到的寺庙就想到寺庙里敲响的钟声。它的好处自然是使无声之景变有声,使静态之景变动态之景,从而使画面内容更丰富,更有生气。)答案: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过融上人兰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