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综述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明确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顶层设计框架以及全面推进的进程表,推行近二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迎来改革里程碑。在此背景下梳理和评述与我国利率市场化研究相关的文献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对利率市场化的概念、理论依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逻辑路径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提供借鉴。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辨析西方学者在相关英文文献中经常使用“利率自由化”(InterestRateLiberalization),而我国文献更习惯使用“利率市场化”(InterestRateMarketization)。沈国兵(2000)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利率自由化的初级阶段。[1]本文认为,利率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只是角度不同,无本质区别,利率自由化从放松管制角度出发,而利率市场化从利率决定机制角度出发。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用“利率自由化”更为准确。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用“利率市场化”更为贴切。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国内相关文献主要从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利率动态调整以及宏观调控三个角度定义。(一)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角度的定义景学成(1999)指出市场利率与官方利率的不同主要源于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利率是由借贷双方确定,即市场资金供求决定,而官方利率是由借贷方之外的机构确定,即经过管理当局决定。[2]利率市场化后,货币当局不再决定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孙云峰(2003)认为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核心,是相对于原来金融抑制而出现的金融深化的体现。[3]王文平(2005)指出交易双方通过市场决定的利率数量和期限结构比货币当局制定的更合理,当市场机制失灵时,需要以合适的形式进行窗口指导。[4]张桥云(2010)认为,从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角度定义,利率市场化即由一级利率体系改为二级利率体系的过程。(二)利率动态调整角度的定义利率市场化过程是制度变迁过程,制度变迁深化导致利率市场化加大,最终利率定价体系全部为市场化利率[6]。王敬(2011)从利率动态调整角度定义利率市场化,认为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货币当局取消利率管制,并进一步提出利率市场化分为三个阶段:完全管制利率阶段,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阶段(利率市场化中间状态,货币当局将利率作为宏观调控工具,调整存贷款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以及完全利率市场化阶段。[7](三)宏观调控角度的定义许崇正(2002)认为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客观必然结果,利率应该是由市场力量自发对资源配置的结果。[8]从宏观调控角度定义利率市场化的学者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指货币当局取消对利率以及金融机构收取的各种费率的管制(刘轶和李久学,2003)。[9]刘义圣(2002)主张减少货币当局对利率的直接调控,中央银行应当通过间接调控手段,如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以及通过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方法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10]二、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是导致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理论发展大致包括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是第一个阶段,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的经济市场化次序理论是第二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活跃至今的金融约束理论是第三个阶段。(一)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是利率市场化的基石。麦金农在1973年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中首创性研究金融抑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强调利率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人为扭曲,低利率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不利于储蓄和投资,阻碍国民经济发展。根本方法是金融深化,即以金融市场化取代行政调控。[11]爱德华·肖(1973)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强调发展中国家由于金融管制,实际利率为负,降低资金效率,金融系统阻碍经济发展。[12]麦金农(1991)进一步在《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的金融控制》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