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科第四单元/课教案科目语文课题题李凝幽居课型新授主备人孙洁琼授课人孙洁琼授课时间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诗人的高尚情操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掌握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2、掌握诗歌创作中正衬与反衬的艺术手法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把握诗人情感难点:借景抒情诗中的衬与反衬教学资源:学法指导:讲练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二、三次备课内容一、导入知识点回顾: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用借景抒情,或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二、内容分析(写什么)【学生齐读】1、题目是作品的眼睛,读诗先读题,题目是什么意思?【题中“题李凝幽居”中的“题”字的意思是__,“幽居”的意思是_。】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题李凝幽居”呢?为的就是抒情抒发什么样的感情呢?------下面我们就从意象开始2、即景抒情诗是通过写景状物来表现思想感情的,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发了“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呢?三联都分别写了哪些景物(意象)?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展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1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尾联抒情“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板书:首联少邻并草径园幽颔联鸟池边树僧月下门静寂幽颈联过桥野色云)月幽美迷人规律总结:意象------抓住画面的氛围特点组合成一幅画面(意境)--------作者的情感内容二、艺术手法的分析(怎么写)1、写法分析*【学生小组讨论】如果要让你给这首诗找出诗眼,你认为最能表现诗歌思想内容情感的是哪一个字?请你说说理由。概括此诗紧扣“幽”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幽僻,颔联写所居之地的幽寂,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幽美,尾联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幽情,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2、艺术手法这首诗写景抒情,首先我们来看看在写景上它有哪些特色。(1)写景中的反衬手法*【小组讨论】“僧敲月下门”初拟用为“僧推月下门”,你认为“推”“敲”两字哪个字用得更好,为什么?“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写景独特、炼字精准。据说,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枯肠,忽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初拟用“推”,又改为“敲”,不觉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细问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分析,确认“敲”字佳。那么佳在何处呢?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人上前轻敲门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一阵喧闹。鸟儿或许还飞出几只转旋几回又飞回窝中。两句表现了清幽空灵的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堂上练习】2学生堂上讨论分析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