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管教儿童(三)3、管理而不唠叨(这是可能的)朝着孩子大声嚷叫和唠唠叨叨可能成为习惯,而且是一个徒劳无益的习惯!你是否曾对孩子呵斥过:“我再说最后一遍,只此一回,下不为例?”父母往往用愤怒来促使孩子行动,而不是用行动来促使孩子行动,这是无济于事的。请看下面一个例子:八岁的亨利坐在地板上,玩游戏,妈妈看看表,说道:“亨利,快9点了(多说了30分钟)了,把玩具收起来,洗澡去。”亨利知道,妈妈也知道,她的意思不是要他去洗澡,她的意思只是要他开始考虑去洗澡。这个命令空无内容,如果亨利乖乖照办,她准会晕死过去。约10分钟后,妈妈又开口了:“好了,亨利,天更晚了,明天你还得上学。我要你把玩具收起来,进浴缸去!”这次,她还不是真要亨利照办,亨利明白。她真正的意思是“洗澡的时间快到了,亨利”。亨利拖着步转了转,堆起一两个盒子,表示他听见了。接着,他坐下来,又玩了几分钟。6分钟逝去了,妈妈又发出一道命令。这一次语言变激烈了,还夹带着威胁:“听着,你这小鬼,我说过要你动起来,这不是说着玩的。”在亨利听来,这意味着他必须收拾起玩具,慢慢地向浴室门走去。要是妈妈快步紧逼,他就不得不火速完成这一任务。可是,倘若妈妈在采取照例的最后行动之前心里走一下神,他就满可以再享受几秒钟的暂缓时间。你瞧,亨利和妈妈在演着一场独幕剧;双方都知道剧规,知道对方扮演的角色。全场戏程序化,计算机化,并按脚本进行。不论何时,妈妈要亨利行其所不欲,她必定一步一步地通过虚张声势的怒气向前推进:先是平心静气,尔后才是涨红脸庞,威胁恐吓。他不达到怒火中烧,亨利就犯不着动弹。这场把戏何等拙劣!妈妈是靠徒有其名的威胁来控制亨利的,无怪乎她不得不整天发怒。她与孩子的关系遭到污染,每天睡觉前她都是昏昏沉沉,头疼脑涨。她永远没法指望孩子迅速听话,要燃起怒火,使孩子相信非服从不可了,至少得花她5分钟。而用行动来促使孩子行动不知要好多少。有数以百计的手段可以带来预期的反应,其中有一些与疼痛有关,另一些则是对孩子给予奖励。奖励(贿赂)的使用在下一章讨论这里姑且不谈。轻微的疼痛照样会完满地驱动孩子。父母应该拥有一些使孩子愿意合作的办法,而不是简单地要他服从----因为告诉了他该做什么。对于那些想不出办法的人,我愿意建议一种方法:有一块肌肉隐蔽在紧靠在脖子底部,解剖学上叫作斜方肌,用劲挤压它,它就会向大脑输送信息:“这样疼,不惜代价避免再度发生。”疼痛是暂时的,不会带来伤害。当孩子不理睬父母要他做的事时,就应让他知道妈妈有一个管用的力量源泉。我们还是转回来谈亨利和妈妈间的那个睡觉问题吧。她理应告诉他,他还有15分钟玩游戏,接着,明智的做法就该是上好闹钟,或是烘箱定时嗡鸣器,以便15分钟后发声。大凡人,孩子也罢、成人也罢,都不会喜欢在做事时被突然打断。时间一到,妈妈应冷静地叫亨利去洗澡。倘若他不是立即就动,就该挤压他的斜方肌。亨利一旦知道这一步会不可避免地接踵而来,他势必会赶在有恶果产生之前挪步。读者之中,可能有一些人会认为故意地、有预谋地向招人疼爱的小家伙施加小疼小痛是一个恶劣而缺乏爱心的建议。我请求这些怀疑论者听我把话说完。看看别的办法吧。一方面,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是没完没了的唠叨,争吵不休。当孩子发现父母永无休止的话语后面并没有什么威胁时,他就不再听他们讲了。唯一能引起他反响的信息是那些火冒三丈、怒气冲天的话,这意味着叫叫嚷嚷还得继续下去,而孩子则反其道而行之,去折磨妈妈的神经,损害父母----孩子关系。这些口头呵斥的最大缺陷在于,父母到头来往往还得求助体罚。结果,父母不是以一种冷静、审慎的态度来施以管教,而是极不冷静、沮丧地动手打孩子。这样揍孩子,全无道理。如果父母的态度是充满自信心的安详,那么这种情况会以迥然不同的方式结束。妈妈轻柔地、略带礼貌地说:“亨利,你知道不听我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现在我还看不出今晚到底有何理由为了得到你的合作,我非得弄疼你。但是,你若是执迷不悟,我就会揍你。蜂鸣器响时,告诉我你的决定。”孩子可以选择,服从妈妈愿望的好处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