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与心理结构(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在我国,关于社会性,大致有五种表述:1、广义与狭义说认为社会性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性是指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一切特性;狭义的社会性是指人的社交与群居倾向(陈帼眉,1994)。2、广义说社会性被视为与人格、非智力因素等具有相同意义的词汇,是指除生理和认知以外的一切心理特性。3、狭义说认为社会性是指人际关系中的情绪、性格等人格侧面。4、先天与后天合成说认为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就个体而言,既包括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也包括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后成社会性(傅安球,1953)。我们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角度看,认为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包括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德和社会适应六大系统。1、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情绪表达与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2、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言语交往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感情的技能,合作、轮流、遵守规则、解决冲突等技能。3、社会认知是指幼儿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包括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他人的认知(对同伴意见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对成人要求的理解和采纳能力),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家庭、幼儿园、社区机构、国家及民族、重大节日、重大社会事件等),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公共规则、集体规则、交往规则等)。4、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诸如,自我概念,自我形象、自我评价、独立性等;自我情感体验,诸如,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自我控制,诸如,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自我延迟满足等。5、道德品质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幼儿身上的反映,即幼儿内化了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包括:关心他人、乐群、合作、诚实、谦让、分享、助人、有奉献精神、勇敢、爱护环境、讲礼貌、守纪律等品德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爱亲人、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道德情感。6、社会适应是指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接受新环境,适应矛盾冲突情境的能力。包括:初步形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独立地克服困难,解决生活实际中简单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一)整体——系统性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作为母系统,包括六个子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可以作为亚结构母系统,它们又包含亚结构子系统,依次下去。(二)社会制约性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处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既受物质财富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的影响,也受自然地域,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必然受其影响,在特定的社会环中形成特定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三)能动性现代儿童发展观指出,幼儿是一个主体,在主客体活动中,幼儿不是被动体,有其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建构知识。因此,我们在既重视老师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四)动态性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是一个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过程,整个过程表现出若干连续的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质的内涵,表现出儿童不同的心理年龄特征。幼儿阶段社会性发展是动态的,可变的,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龄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五)关键期生命的全程观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