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森林断想张抗抗片断感想作者:张抗抗,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听读课文,划结构:•标段落,注意字音•思考如何划分结构•第一部分:文章总起,点明地下森林______的特点,表达作者______的感受。•第二部分: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______的特点。•第三部分:现时地下森林的_____。突出•其______的感情,表达作者的______之情。一(1—2)、二(3—19)、三(20—27)奇特惊讶状貌自豪景仰艰辛检查字音:黑黝黝()袅袅()湖沼()鼎盛()灼人()横溢()苍郁()沙砾()峻岭()万籁俱寂()啾啾()峭立()嶙峋()光秃秃()瘠薄()樵夫()狼嗥()沉湎()yǒuniǎozhǎodǐngzhuóyìyùlìjùnlàijiūqiàolínxúntūjíbáoqiáoháomiǎn吝啬()徘徊()装模作样()窥测()堰塞湖()荒僻()钦佩()愤懑()沉甸甸()白桦()怜悯()孱弱()柞木()真挚()涧底()簌簌()浩瀚无垠()lìnsèqīnhuàsùpáihuáikuīyànsèmènmǐnzuòzhìhànyínmúpìchánjiàndiàn检查字音:再读课文,思考:•地下森林有什么品格?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作者借地下森林想表达什么主题?(找原句)地下森林有什么品格?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作者借地下森林想表达什么主题?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像,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景仰之情。写作背景: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文学总是仿拟现实,本文对“文革”后的社会现实就有很大的仿拟性。例如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现象,但让人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写作背景:1、作者:_____2、黑黝黝()3、湖沼()4、___盛(dǐng)5、沙砾()6、万__俱寂7、___立(qiào)8、___(línxún)9、瘠薄()10、狼__(háo)11、沉湎()12、吝啬()13、徘徊()14、装模作样()15、窥测()16、堰塞湖()17、钦佩()18、愤懑()19、沉甸甸()20、孱弱()21、浩瀚无___(yín)张抗抗yǒuzhǎo鼎lì籁峭嶙峋jíbáo嗥miǎnlìnsèhuáimúkuīyànsèqīnmèndiànchán垠1.文中多处用对比,试试看你能找出几处,并分析作用。2.文中总共用了九个问句,请找出来分析作用,并体会其中蕴含作者什么感情。3.为什么结尾才对地下森林进行正面描写?4.思考文章用第二人称的好处?文中多处用对比的手法,试试看你能找出几处,并分析作用。•火山爆发前和火山爆发后的地理景观恰成对比;•阳光的无情和不公,与“长空的大风”“洁净的山泉”“山顶的鱼鳞松”对幽谷的友好相助,情感态度恰成对比;突出其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品质;突出命运的不公,也反衬出它的不屈不挠顽强生长的品质。文中总共用了九个问句,请找出来并分析作用。•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飞来?……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