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读”中丰盈“美”的情感——《纪晓岚吟诗》教学设计何彩莲一、教学理念当众说纷纭的语文观冲击着我们的视听,不少老师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困惑,甚至不停地纠结着,但有一点让各位同仁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的重要手段就是读。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只要依标据本,切合学生的实际,运用好读的方式,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言的积累,形成语文素养,享受学习过程。二、教材分析《纪晓岚吟诗》这篇课文编在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智慧故事”之首,编排意图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人物的智慧美,懂得知识是智慧的基础。这篇课文就是围绕文学家纪晓岚吟诗一事,表现出一代才子的机智过人、才华横溢。故事内容有趣,语言浅显,文中有诗的形式特别,景和人的描写生动传神编者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感情朗读和默读课文的训练,并加强语言的积累,为学生高段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定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会认6个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沉静、目不转睛、活蹦乱跳、悠然、绝妙、机智”等词。2.能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古诗能熟读成诵。3.诗文对照,想象秋江独钓的情境,体会纪晓岚的机智,并能受到熏染。教学重点:通过充分朗读1、2自然段,感受江景的情趣;诗文对照,感受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抓住第3自然段读文品诗,体会古诗语言凝练的特点,认识人物的机智与才华。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自主阅读的能力,能把握叙事性文章的主要事件,对这类智慧故事中的人物尤感兴趣,能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意,但在课堂上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来掌握读文方法,达到深层次的品读感悟。我始终牢记《课标》: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语文课堂就要有语文味,语言学习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四、教法和学法1.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诗文对照,想象画面;扣词扣句,点拨、感悟。2.学生学法:朗读想象法、默读勾画圈点法、品读交流法,让学生养成默读精思、潜心涵咏的良好阅读习惯。教法和学法往往是相互交融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五、教学程序这篇课文计划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1第一课时主要是检查认字读词;读题质疑,整体感知;并训练从段首句中抓重点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领会文中的内在美。我设计了四个主要环节:第一个环节:图文结合读想象自然秋色环境美从学生感兴趣的画面入手,将带有插图的第1段文字文呈现出来,并这样引导:1.乾隆皇帝和纪晓岚这对君臣来到江边散步,江边的哪些景物吸引了他们?学生自读找到“落日、光芒、波浪、芦花、水鸭、钟声”这组景物词。2.再点拨学生给这些让人遐想连篇的景物前加上一个词语,让他们变得更亮丽,如:(红红)的落日(金色)的光芒等在读中充分感受景物特点和描写的优美。3.再读这段话,想象画面。这样能将体会景色美与积累语言、学习写景方法、发展想象思维有机融合。第二个环节:抓住细节读感受老翁独钓情趣美这部分内容是诗意中的灵魂所在,老翁的神态和动作描写生动传神,需要在读中体会文字背后的情趣。我做了这样的设计:1.默读第二自然段,勾画重点词语。2.再引导:抓“静静地”、“目不转睛”、“一动也不动”体会老渔翁钓鱼时的专注,感受静态美。抓“晃动”、“突然没入”、“用力拉起”、“钓上”演读体会老渔翁娴熟的钓鱼技术,感受动态美。抓“活蹦乱跳”、“金色”、“大”、“拍”、“哈哈大笑”指导朗读,读出钓得大鱼后的喜悦。3.然后男女生对接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充分感受老渔翁给秋江带来的生机和情趣,为后面“一人独占一江秋”做有力的铺垫,并潜移默化习得人物描写方法。第三个环节:诗文对照读品味词精句妙诗意美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重锤敲打:1.先找读纪晓岚在此情此景中作出的诗,让学生说说纪晓岚把眼前的哪些景物写进了诗里?从而理清诗与文的对照关系。2.诗文对照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