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其改革的措施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B.整顿吏治C.仿照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D.颁布均田令2.北魏时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A.生产方式上B.生活习惯上C.言行举止上D.饮食穿着上3.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4.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A.知识丰富B.诗词文章写作C.政治D.汉族文化5.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田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6.“(孝文帝改革)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内安之。”之所以会“海内安之”,主要是因为均田制()①没有改变地主的原有土地②限制了土地兼并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7.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始议均田”。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A.吏治清明B.粮食产量增加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8.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上,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材料中的“帝”是()A.秦孝公B.孝文帝C.宋仁宗D.宋神宗9.《洛阳伽蓝记》成书于5世纪,书中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成,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10.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1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疆域的扩大C.民族的融合D.全国的统一12.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13.《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侯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诏令提出进行姓氏改革的依据是()A.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B.鲜卑族的祖先是炎帝C.鲜卑族和汉族自古以来都生活在黄河流域D.鲜卑族和汉族风俗习惯相同14.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冯太后的影响D.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15.关于下图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关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事件B.根本目的是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C.促进了洛阳的繁荣D.获得了臣民的一致支持16.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7.阅读下列表格,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汉姓拓跋元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拔拔长孙A.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