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说课一、研究教材,把好教的尺度。“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第七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众所周知,新教材对方程的理解和运用比较注重,这是为了使小学和初中能更好地衔接起来。“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并且,教材在阅读材料中介绍了一种古人常用的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古人巧妙的解题思路。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教材特别说明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实际上,“鸡兔同笼”问题如果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解决,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是课程专家们为什么把“鸡兔同笼”问题安排在六年级上学期来学?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让学生感受古代数学的趣味性,二是让学生能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策略,三是想让学生体会一种“假设或方程”的数学思想。通过研究教材,我体会到教材编写专家们的良苦用心,就能很好地把握教的尺度:不能将课堂降低为单一的“解题”训练课,也不能拔高为思维培养的深化课。因此,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画图分析、列方程解决问题等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2、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在解题中数形结合,培养学生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二、了解学情,找准学的起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是学习的重要依据。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初步学习了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他们已经初步尝试了应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学1生碰到一些判断题,以自己的数学理论不能正确地判断时,也会举一两个实例来推断,这实际也是一种朴素的数学思想,是他们一直习惯沿用的“举例法”。画图分析法是孩子们从小都在惯用的数学方法,只是这里的数据比六年级以前出现的数据稍大一点,类别稍多一点。但这种方法的选用学生能直观地得出结论,其实,这就是简单的数形结合的思想。至于方程解法,孩子们在五年级时学习得比较多,解方程的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加强。但学生用方程去解决问题的意识还不是那么强,也就是说他们还缺乏那种自觉地用方程去解决问题的意识。了解了学生的这些基本情况之后,我的课堂教学基准点就成竹在胸了。三、伸张有度,教学生学数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盖茨曾经对教师们提了建议,如果有人问:“你是教数学的吗?”最恰当的回答是:“我不是教数学的,我是教学生学数学的。”诚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节课,为了教学生学数学,为了促成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因此在教学开始,我问:你们知道哪些古代数学家?了解他们的哪些成就?从而引出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再者说,课件显示的富有情趣的古代课堂,生动地呈现出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的探究欲望。2、自主探索,研究方法。《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领带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