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2005年的10月17日,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难忘的,为什么?生1:“神舟六号”胜利返航!师:(屏显图片)对!因为激动人心而难忘,因为扬眉吐气而难忘!但是令老师难忘的,还有另外一件事,一件令人怒发冲冠,使人义愤填膺的事!谁知道是什么事?生2:日本首相小泉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师:这位首相来不及换上和服,就急不可耐地去参拜了靖国神社!(屏显图片)你想说点什么?生3:我们觉得非常悲愤!因为“二战”已经结束六十年了,日本依旧坚持自己错误的军国主义主张,依旧去参拜供奉有像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是对中国、乃至全亚洲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公然挑衅和野蛮践踏!(掌声)师:我们的敌人却成了他们的英雄!即使两件事的重叠纯属偶然,这也足以刺激我们中国以及亚洲人民那根敏感善良的神经!屈辱我们可以宽容,但绝不可忘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屏显作者图片及文字:走近戴望舒)去听听这个柔弱的中国文人,虽身陷囹圄却又曾怎样激情满怀的歌唱——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标题、作者)师:我们的活动任务是“涵泳品味,体悟情感”。“涵”,就是没入水中,“泳”,即游泳。这个词比喻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这首诗歌呢?生:反复朗读。师:对!反复朗读,反复品味,沉潜其中,才能悟得真味。这是学习语文的规律。请先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这首诗歌,同学们要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音乐《神秘园》中深情背诵)师:你认为老师读得好的地方就试着学一学,不好的地方就改一改,然后激情朗读两遍;读后请你告诉我们,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学生激情吟诵)(屏显:话题一:最想问的问题;话题二:最深刻的感受)生1:为什么诗人的手掌不是“完整”的,而是“残损”的?师:“残损”是什么意思?生2:伤残破损。师:那么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伤残破损”的呢?(学生摇头,沉默。)师:同学们现在最需要什么?生3:给我们介绍介绍写作的背景吧!师:好呀,正好我查找了一些资料,不知对同学们的理解有没有帮助。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屏显: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写《等待(二)》一诗时,还记忆犹新地写下了这样叫人刻骨铭心的句子: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gān)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等待(二)》)师:“泔脚缸”,就是废水桶、马桶。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狱中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折磨。这下,大家明白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了吧?生4:明白了。“残损的手掌”,是诗人遭到日寇摧残的结果。生5:它也让我们想到被日寇蹂躏的山河破碎的祖国!师:很好!同时这也是诗人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对祖国挚爱的写照!生1:我想问“那辽远的一角”,是指哪里?师:(故意地)看注释呀!生2:没有呀!师:哦,那该怎么办?生3:讨论讨论。师:(高兴的)根据什么讨论?生4:根据诗句讨论。(学生讨论)生5:我觉得“辽远的一角”,好像是指祖国人民心中的一角,那是抗击侵略的钢铁长城。只要有这一角在,我们就会感到“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有“太阳”和“春”的感觉。师:哦,很独到!也很合情嘛!生6:根据“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是太阳,是春”等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写作背景,我们认为“那辽远的一角”,还有“那里”,应该是指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师:嗯,这个解释好像更合情合理。生1:我想说说我的感受,...